[发明专利]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79913.1 | 申请日: | 2008-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7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治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治市郊区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11/04 |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毅 |
| 地址: | 046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慢性 咽炎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特别是涉及一种以中药为原料药制备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
背景技术
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临床上以咽喉干燥,痒痛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干咳少痰为症状,查体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病程缠绵,病情时好时坏,症状易反复发作。
西医认为慢性咽炎是由以下原因引起:1)急性咽炎的反复发作;2)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刺激;3)烟酒过度,粉尘、有害气体等刺激;4)喜食刺激性食物;5)职业因素与体质因素;6)贫血、消化不良、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内分泌紊乱等全身因素,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部应用抗菌或抗炎药物。但其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显著,效果仅能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不能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慢性咽炎相当于祖国医学“梅核气”,亦称“炙脔症”、“结气侯”范畴。有关该病证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其曰:“心脉大甚为喉营”,即言喉间有物。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描述的“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当属此病。“梅核气”一名首见于宋代《南阳活人书》,以咽喉中常有异物感,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证,如梅核阻于喉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故名。《赤水玄珠·咽喉门》:“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古今医鉴·梅核气》:“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明显关系,多属风热余毒燥热风寒所致。
中医中药辩证施治疗效显著,可以标本兼治。因此,开发辩证施治的中药制剂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具体重要的临床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中药制备的标本兼治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
本发明的药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为原料药制备获得的:
蒲公英20~40、牛蒡子10~15、大青叶10~20、山豆根9~18、郁金9~18、连翘12~15、马勃8~15、枳壳8~15、板蓝根15~20、桔梗5~10、紫苏5~10、元参10~20、麦冬10~20。
所述各组分的优选重量份数为:蒲公英30、牛蒡子12、大青叶15、山豆根15、郁金12、连翘15、马勃9、枳壳9、板蓝根20、桔梗6、紫苏6、元参15、麦冬15。
上述各组份的药物可以制成片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等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本发明优选的剂型是胶囊剂。
本发明药物制成胶囊剂的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按照所述重量份数混合后,粉碎成60目的细粉,装入胶囊中即可。
慢性咽炎的发病多与情志不畅有关,病症虽不严重,但若不及时治疗,日久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有可能影响脏腑及损伤气血阴阳而变生它证,虚实夹杂,胶结难解。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以清热理气为主,并辅以清热解毒、舒肝解郁、生津止痛。蒲公英、牛蒡子、大青叶、山豆根、连翘、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郁金、枳壳、桔梗紫苏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酌加元参、麦冬护阴以防耗气灼津之弊,组方严谨,配伍科学,疗效显著,临床使用无副作用。
临床治疗78例慢性咽炎病人,经过6~10天的治疗,痊愈56例,明显好转19例,分别占到71.8%和24.4%,总有效率达到96.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称取蒲公英2.5公斤、牛蒡子1.5公斤、大青叶1.5公斤、山豆根1.2公斤、郁金0.9公斤、连翘1.2公斤、马勃1.2公斤、枳壳1.2公斤、板蓝根3公斤、桔梗0.8公斤、紫苏0.8公斤、元参1.2公斤、麦冬1.2公斤混和均匀,粉碎成60目的细粉,装入胶囊中制成药物。
实施例2
称取蒲公英3公斤、牛蒡子1.2公斤、大青叶1.5公斤、山豆根1.5公斤、郁金1.2公斤、连翘1.5公斤、马勃0.9公斤、枳壳0.9公斤、板蓝根2公斤、桔梗0.6公斤、紫苏0.6公斤、元参1.5公斤、麦冬1.5公斤混和均匀,粉碎成60目的细粉,装入胶囊中制成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治市郊区人民医院,未经长治市郊区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99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