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燃料内燃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73895.6 | 申请日: | 2008-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曾梓;徐银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梓;徐银燕 |
| 主分类号: | F02B45/08 | 分类号: | F02B45/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7123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燃料 内燃机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机械装置,尤其是以垃圾、秸秆和煤为能源的固体燃料内燃机。
背景技术
现存内燃机都是利用两冲程和四冲程的原理做功,燃料为气体或液体,构造复杂,部件之间的摩擦大,零件容易损坏,尾气高压排放,因而气体内能没有得到利用。本固体燃料内燃机原理简单,燃料广泛,部件少,且容易制造,部件之间的设置合理,摩擦少,零件寿命长,尾气低压排放,气体内能充分转化为机械能,提高热能利用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存内燃机燃料单一,构造复杂,部件之间摩擦大,零件容易损坏,尾气高压排放,气体内能没有得到利用等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固体燃料内燃机,该内燃机原理简单,所需燃料广泛,部件少,且容易制造,部件之间的设置合理,摩擦少,零件寿命长,尾气低压排放,气体内能充分转化为机械能,提高热能利用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固体燃料内燃机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气缸、进气门、进气塞、进气孔、排气孔、隔板、滚筒、滚轴、圆筒、转动轴、燃烧室、燃料供给系统、润滑系统、起动装置等。内燃机的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和膨胀、排气等过程组成。这些过程中只有膨胀过程是对外作功的过程,其他过程都是为更好地实现作功过程而需要的过程。本固体燃料内燃机由燃烧系统和机械动力系统组成。燃烧系统包括空气压缩室、燃烧室和燃料供给系统,压缩室由气缸、进气门、进气塞、进气孔、隔板、滚筒、滚轴、圆筒、转动轴组成。其工作方式如下:转动轴作顺时针转动,通过圆筒和滚轴压动滚筒环绕转动轴转动,从而使气缸内的气压增大,把气体压入燃烧室,燃烧室是一个密封的转炉,燃烧供给系统是由传统的两组气缸、活塞组成,其工作方式是:两个活塞相互推压把固体燃料推入燃烧室。当气体压入燃烧室内,对燃烧室内的燃料助燃,变成高温高压气体。机械动力系统主要由气缸、进气孔、排气孔、隔板、滚筒、滚轴、圆筒、转动轴组成,其作用是高温高压气体压动隔板和滚筒,滚筒压动圆筒,圆筒带动转动轴做功,高压气体做功后变成低压气体排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固体燃料内燃机原理简单,所需燃料广泛,部件少,且容易制造,部件之间的设置合理,摩擦少,零件寿命较长,尾气低压排放,气体内能充分转化为机械能,热能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固体燃料内燃机压缩室横剖面构造图。
图2是固体燃料内燃机高压排放工作室横剖面构造图。
图3是固体燃料内燃机低压排放工作室横剖面构造图。
图4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1中1.转动轴,2.圆筒,3.滚轴,4.滚筒,5.隔板,6.进气塞,7.进气门,8.进气孔,9.气缸
图4中10.燃烧室
图2中11.圆筒,12.滚轴,13.滚筒,14.隔板,15.进气孔,16.排气孔,17.气缸
图3中18.圆筒,19.滚轴,20.滚筒,21.隔板,22.进气孔,23.排气孔,24.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4中,压缩室、高压排放工作室、低压排放工作室由同一转动轴互相牵动,压缩室的进气门(7)与燃烧室(10)连通,高压排放工作室的进气孔(15)与燃烧室(10)连通。高压排放工作室的排气孔(16)与低压排放工作室的进气孔(22)连通。压缩室、高压排放工作室与低压排放工作室三者气缸横截面面积大致相同,但三者气缸容积比例为2∶1∶4。
在图4所示实例中,转动轴(1)通过外力作用顺时针转动,固定在转动轴(1)上的圆筒(2)跟着转动轴(1)转动,圆筒(2)通过滚轴(3)压动滚筒(4)环绕转动轴(1)周而复始旋转。因为滚筒(4)、隔板(5)、进气塞(6)、气缸(9)构成一个密封空间,所以当滚筒(4)环绕转动轴(1)做顺时针转动时,密封空间不断缩小,密封空间内气体压强不断增大,当气体压强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推开进气塞(6),高压气体流入燃烧室(10)燃烧,高压气体燃烧后温度升高,体积增大。高温高压气体流入进气孔(15),推动滚筒(13)和隔板(14),滚筒(13)通过滚轴(12)压动圆筒(11)带动转动轴(1)转动,高温高压气体在推动滚筒(13)周而复始转动的同时,流出排气孔(16)再进入进气孔(22)。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滚筒(20)和隔板(21),滚筒(20)通过滚轴(19)压动圆筒(18)带动转动轴(1)旋转,转动轴(1)转动带动圆筒(2)转动,圆筒(2)通过滚轴(3)压动滚筒(4)环绕转动轴(1)周而复始旋转,再次把空气压入燃烧室(10)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梓;徐银燕,未经曾梓;徐银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38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