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移动体多普勒频差校正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71853.9 | 申请日: | 2008-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8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志华 |
| 主分类号: | H04B7/01 | 分类号: | H04B7/01;H04B1/707;H04L27/00;H03J7/02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车世伟 |
| 地址: | 362000福建省泉州市江南高***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移动 多普勒 校正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信传输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高速移动体多普勒 频差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的列车时速已达到300多公里/小时,甚至达到500多公里/ 小时;飞机的时速已达到800至1000公里/小时,位于高速移动体内的移 动通信用户如果不消除多普勒效应则通信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多普勒效应 对软切换的影响表现在,它会影响到终端的同频邻区测量性能,随着频偏 的增加用户终端的测量性能也随之下降,当频偏超过某一门限后,软切换 流程将无法触发。对于高速移动体内的移动通信用户而言,其接收的信号 频率为f=fo±Δf(fo为基站频率,Δf为频差,这里Δf=V/λ*cosθ), 由于高速移动体在高速移动过程中,接收信号的到达角θ变化具有随机性及 不可确定性,计算补偿误差由于时间的滞后很难对频率进行准确的校准, 因此,这种高速移动体的频差校正方式误差大,通信质量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移动体多普勒频差校正方法,其能够实 时准确地对高速移动体的频差进行校正。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高速移动体多普勒频差校正 方法,包括下行频差校正与上行频差校正;
下行频差校正包括:在固定端,由一基准VCO产生导频信号,下行载 频信号通过合路器与导频信号进行合路,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通过天线进 行发射;在移动端,移动端天线接收到下行信号后从中检出导频信号,通 过计算导频信号的频差控制下行VC01的频率输出,移动端的载频信号与下 行VC01的频率进行选频变频处理后得到校正后的载频信号,经过滤波器滤 波后进行放大通过天线即可实现校正后的载频信号在移动端的网络覆盖, 所述数字信号处理装置包括下行信号处理装置及上行信号处理装置,所述 下行信号处理装置由输出端与输入端依次串联连接的变频器、滤波器、数 字增益控制器、低通滤波器、模数转换器、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模转换器、 低通滤波器、IQ调制器、滤波器及变频器组成,所述上行信号处理装置由 输出端与输入端依次串联连接的变频器、滤波器、数字增益控制器、低通 滤波器、模数转换器、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模转换器、低通滤波器、IQ调 制器、滤波器及变频器组成,所述下行信号处理装置与上行信号处理装置 共用一个可编程序控制器且首尾端分别共用一个变频器,所述数字信号处 理装置还设有监控单元、时间单元及电源单元,所述监控单元、时间单元 及电源单元分别与可编程序控制器连接用于执行监控功能、时序控制及提 供电源;
上行频差校正包括:在移动端,移动端天线接收到下行信号后从中检 出导频信号,通过计算导频信号的频差控制上行VC02的频率输出,上行的 载频信号通过与VC02的频率进行选频变频处理预先叠加上频差,这样固定 端接收到的上行载频信号由于多普勒效应其预先叠加的频差得到补偿。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于载频信号和导频 信号而言,其到达移动端都会产生多普勒频差,通过计算导频信号的频差, 由该频差控制下行VC01与上行VC02的频率输出,下行载频信号与下行VC01 输出频率通过选频变频处理得到校正后的载频信号,上行载频信号与上行 VC02输出频率通过选频变频处理预先叠加多普勒频差,从而上行载频信号 到达固定端时由于多普勒效应其预先叠加的频差得到补偿。该种高速移动 体多普勒频差校正方法无需实时测量高速移动体的速度,也无需计算和考 虑接收信号的到达角θ变化及滞后,频差校正准确及时,确保通迅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固定端系统方框图;
图2为实施例的移动端系统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及图2,实施例公开一种高速移动体多普勒频差校正方法,该 方法通过采用固定端及移动端两个模块设计,实现固定端与移动端多普勒 频差校正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志华,未经林志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8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