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加倍频激光器输出线宽的方法及其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71852.4 | 申请日: | 2008-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4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 发明(设计)人: | 吴砺;凌吉武;马英俊;柏天国;韩彬;王艳丽;郑保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S3/109 | 分类号: | H01S3/109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惠春;黄国强 |
| 地址: | 350000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加 倍频 激光器 输出 方法 及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领域,尤其涉及倍频激光领域,可用于消去激光显示中散斑效应的方法及其相应激光器结构。
背景技术
激光显示技术与其它技术相比,具有可实现大色域显示,颜色饱和度高,显示画面尺寸灵活可变等优点,但激光散斑存在很大程度阻碍了激光显示的快速发展。人们提出了抑制散斑的很多方法,如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源,利用脉动激光叠加,移动散射体,移动孔径光阑,振动屏幕等方法来降低散斑。而常规的倍频激光器因输出线宽不足,不能消除激光散斑的影响。故,只要增加倍频激光器输出线宽,就能部分地消去激光散斑效应。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增加倍频激光器输出线宽的方法及其结构方法和相应激光器结构。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是:
用单一半导体激光器泵浦两组或两组以上在同一光路上的独立腔内倍频激光器,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波长有一定差值的稳定倍频光输出。
或者,用单一半导体激光器泵浦同一腔中有不同激光增益介质的腔内倍频激光器,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波长有一定差值的稳定倍频光输出。由于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波长相近但有一定间隔激光等效加宽了总激光输出线宽,所以可部分地消去激光散斑效应。
根据上述方法,其对于的激光器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该倍频激光器结构包括泵浦源、光学耦合透镜和倍频激光腔。其中,所述的倍频激光腔其至少包括:第一倍频晶体、第一激光增益介质、第二激光增益介质、第二倍频晶体,所述的第一倍频晶体、第一激光增益介质、第二激光增益介质、第二倍频晶体依次顺序排列;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第二激光增益介质间镀有波长选择的腔镜膜,所述的倍频激光腔中产生两个中心波长的激光在一定差值范围的输出光强相近或相当倍频光。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不同。或者,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相同,对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采用不同光轴切割,获得不同增益中心。
进一步的,采用改变所述的倍频激光腔中的两腔长或增加不同选频参数,保证两个腔激光输出波长一定间隔。
实施例二:该倍频激光器结构,包括泵浦光源、光学耦合透镜和倍频激光腔。其中,所述的倍频激光腔其至少包括:第一激光增益介质、第二激光增益介质、第一倍频晶体、第二倍频晶体,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第二激光增益介质、第一倍频晶体、第二倍频晶体依次顺序排列,所述的倍频激光腔中产生两个中心波长的激光在一定差值范围的输出光强相近或相当倍频光。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不同。或者,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相同,对所述的第一激光增益介质和第二激光增益介质采用不同光轴切割,获得不同增益中心。
两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倍频晶体、第一激光增益介质、第二激光增益介质、第二倍频晶体各光学元件可采用分离腔结构,亦可采用单一整体微片结构。
本发明的提出一种增加倍频激光器输出线宽的方法及其结构方法和相应激光器结构,解决了激光显示领域中消去激光散斑效应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方法是:
用单一半导体激光器泵浦两组或两组以上独立腔内倍频激光器,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波长有一定差值的稳定倍频光输出。
或者,用单一半导体激光器泵浦同一腔中有不同激光增益介质的腔内倍频激光器,获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中心波长有一定差值的稳定倍频光输出。由于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波长相近但有一定间隔激光等效加宽了总激光输出线宽,所以可部分地消去激光散斑效应。
根据上述方法,其对于的激光器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未经福州高意通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18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