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电加热陶瓷或玻璃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0140.0 | 申请日: | 2008-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8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简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简广 |
主分类号: | F24H1/18 | 分类号: | F24H1/18;A47J27/21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红缨 |
地址: | 528318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加热 陶瓷 玻璃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电加热陶瓷或玻璃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体电加热陶瓷或玻璃容器包括容器壳体,设在容器壳体下方的电加热装置及感温器。容器壳体的底部为平板状,电加热装置设在平板的下方。使用时,电加热装置的热量除了一部分被容器壳体内的液体吸收外,还有比较多的热量散发到容器的外壳,外壳的温度较高,热损失比较大,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另感温器的感温也不准确。为了提高热效率,在现有技术当中还有一种结构,如1图所示,在陶瓷或玻璃容器的底部设有安装电加热装置金属底5,它们通过橡胶密封6,其断面呈单波形状,电加热装置4设在单波的凹陷区内,它不是纯陶瓷或玻璃容器,金属与液体直接接触。如果陶瓷或玻璃容器做成底部为单波状,电加热装置安装在单波的凹陷区内,由于其开口较大,有大部分热量向外散发,热效率低,不能达到理想的节能和控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加热装置的热损失少,节能、环保,能准确控制容器壳体内液体温度,纯陶瓷或玻璃容器的液体电加热陶瓷或玻璃容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液体电加热陶瓷或玻璃容器,包括容器壳体,设在容器壳体下方的电加热装置及感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器壳体底部的断面为两重以上波形电热凹槽,电加热装置设在向内凹陷的电热凹槽内,感温器设在容器壳体的底部且位于电热凹槽外。
在所述的安装电加热装置的电热凹槽的下方开口处设有将其密封的隔热保温层。
所述的电热凹槽为环形凹槽,其分布在容器壳体的底部,容器壳体的底断面为两重以上的波形电热凹槽,感温器设在底部的中心位置。
所述的电热凹槽为螺旋形凹槽,其分布在容器壳体的底部,从而使容器壳体的底部呈两重以上的波形,感温器设在底部的中心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其是纯陶瓷或玻璃容器,由于电热凹槽的开口处的宽度较窄,将电加热装置包裹住并伸入液体中,电加热装置的热损失少,节能、环保,容易生产;感温器避开了加热区,从而能准确控制容器壳体内液体温度,产品的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去掉隔热保温层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容器壳体的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容器壳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实施例一
如图2、3所示,其是一种液体电加热陶瓷或玻璃容器,包括容器壳体1,设在容器壳体下方的电加热装置4及感温器3。容器壳体底部的断面呈两重波形电热凹槽11,电加热装置设在向内凹陷的电热凹槽内,电热凹槽的开口处的宽度较窄,将电加热装置包裹住;感温器设在容器壳体底部的中心位置且位于电热凹槽外;该电热凹槽为一圈环形凹槽,其分布在容器壳体的底部,也可以设计二圈环形凹槽,容器壳体的底部的中心12向外凸起,凸起部位高于容器壳体的底部,如图4所示,该凸起部位也可以与容器壳体底部平齐,感温器3设在凸起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了隔热及保温,在安装电热凹槽11的下方开口处设有将其密封的隔热保温层2。
由于电加热装置4被电热凹槽11包围了并伸入容器壳体内,使用时电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量可完全被液体吸收,热损失少,对外部的影响小,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另,该结构使感温器避开了加热区,能准确的反映液体的温度并进行控制。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其它的与实施例一一样,所不同的是容器壳体底部中心12向内凹陷,感温器安装在凹陷区内。感温器控制断电后,在该容器内还留有液体。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其它的与实施例一一样,所不同的是电热凹槽11为螺旋形凹槽。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在容器壳体1的底部设有两条向内的电热凹槽11,两电热凹槽对称的分布在底部中心的两边,感温器3设在底部中心的凸出部分,感温器有效的与电加热装置隔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简广,未经简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1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