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槽通道连接式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70062.4 | 申请日: | 2008-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7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周跃;吕宏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7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连接 式经皮椎弓根 螺钉 固定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脊柱外科内固定手术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治疗脊柱病变运动节段的脊柱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脊柱创伤、退变性疾患、变性疾患及其他脊柱不稳疾患的外科治疗,往往需要采用脊柱内固定装置固定。应用脊柱内固定装置的目的是提供坚强的固定和有力的支撑,以维持畸形的矫正,保证手术节段的稳定,促进融合,并允许病人在最少的外固定或无外固定的支持下早期活动。
椎弓根螺钉的设想源于1944年,至1959年用于固定腰骶关节并取得成功。1970年法国和瑞士的医生开始把椎弓根螺钉用于临床。经过二十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改进和发展,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逐步成型,且技术亦趋于成熟。从那时起,在改进原来结构的基础上,多种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相继出现。1993年北美脊柱学会正式认可了椎弓根螺钉在临床上的使用。目前,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提供稳定的脊柱骨性固定环境的脊柱内固定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后路固定最常用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脊柱外科引入微创手术技术,其通过最小组织损伤途径,用最精确的内置物进行手术,最大限度的减少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其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使手术效果更佳,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微创脊柱外科(minimally invasivespine surgery,MISS)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脊柱疾患的外科治疗中,已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基本技术手段。
传统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固定装置主要分为钉棒系统和钉板系统两大类,但拥有众多的具体种类和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Tenor系统、Dynalock系统。但是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其最突出的缺点之一是广泛的肌肉剥离和长时间的牵拉导致软组织损伤,造成术后胸腰背部力量减弱、慢性疼痛发生、恢复时间延长等,大大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满意度。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因需与内窥镜技术或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computerassisted surgery,CAS)广泛结合,相关固定装置的种类和形式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extant系统等。目前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是由椎弓根螺钉、螺塞和连接棒组成,其设计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相似。但是,其与常规固定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拥有多级通道套管、操作杆、螺钉扩大器、连接棒插入器等诸多相关辅助器械和特殊设备,这些辅助器械和设备保证其能够在经皮微创的条件下顺利的置入体内。然而,这些繁杂的辅助设备,也致使其手术价格昂贵,操作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和增加了手术创伤。同时,其工作通道仅能适应一种连接棒置入方式,虽然适合多数患者的术中操作,但是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以及术中的特殊情况,此单一的连接棒置入方式会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从而使手术时间延长,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创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槽通道连接式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针对脊柱的创伤、退变性疾患、变性疾患及其他脊柱不稳疾患的外科治疗中需要后路内固定装置固定的病变节段,通过运用此内固定系统,在对其顺利完成体内固定的手术操作基础上,精简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创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手术效果和满意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槽通道连接式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包括双槽通道连接式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和螺塞,其中:
双槽通道连接式椎弓根螺钉包括椎弓根螺钉和双槽连接通道两部分。
所述椎弓根螺钉由螺钉杆和螺钉头组成,螺钉杆带有自攻型外螺纹,内有中央孔道,其上端为半球形接头,装配于螺钉头下端的球形腔内,两者采用万向连接结构连接,螺钉杆的半球形接头上开有内六角孔,与辅助置入工具配合;螺钉头下部为球形腔,上部为具有中央孔道的管接头,管接头的管壁上从顶部向下至下端的球形腔上部开有相对的槽口,管壁内外侧均有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700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紫丁香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 下一篇:注塑机开模位置的精确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