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多种成像模式的新型造影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9356.5 | 申请日: | 2008-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9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许川山;夏新蜀;于廷和;王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川山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A61K49/04;A61K49/06;A61K49/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小红 |
地址: | 40001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多种 成像 模式 新型 造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种成像模式的新型造影剂。
背景技术
医学影像学历经百年,成像技术层出不穷。当然,无论是传统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还是现代的分子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光学成像,均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现有的成像技术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穿透深度以及能量延展度等多方面各有优缺点,多种模式的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将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这为未来造影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常用的成像技术均各自使用不同的造影剂,在医学实验中为了获得较全面的信息,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种造影剂,这不仅增强造影剂实际应用的风险,而且还加重的经济负担,无法满足未来多模式成像技术联合应用的发展需要。因此,加紧研发一种同时适用于多种成像模式的新型造影剂成为当代影像学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近年来,声学造影剂在器官、组织的超声显像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超声技术如二次谐波、触发显像等的发展和造影剂制备技术的完善,声学造影剂可大大提高对各种组织病变的诊断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声学造影剂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改变其所成膜材料和芯材料获得的液态氟碳乳剂型声学造影剂可明显增强靶区的超声、CT影像;通过加入Gd-DTPA后亦可使靶区的MRI影像增强,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适用于多模式成像的共享式造影剂,但由于Gd-DTPA本身的毒副作用严重限制其的实际应用前景。卟啉及其衍生物和/或酞菁及其衍生物,尤其是金属卟啉及其衍生物和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不仅是光学成像的重要探针,而且能显著增强磁共振/核磁共振的影像,加至其具有肿瘤组织靶向选择性和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因此,结合声学造影剂和卟啉及酞菁类物质的各自优势,有望研发一种安全高效的可适用于多模式成像的共享式造影剂,必将对现代和未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多种成像模式的新型造影剂,通过系统及局部作用于靶组织,可增强对靶组织的X射线、超声、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光学成像效果,拓展声学造影剂的应用领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即一种适用于多种成像模式的新型造影剂,该造影剂是
(1)、卟啉、卟啉衍生物和/或酞菁、酞菁衍生物与声学造影剂结合的结合体;
或(2)、在卟啉、卟啉衍生物和/或酞菁、酞菁衍生物与声学造影剂结合体中,加入对靶组织或病灶部位有特异亲和性的物质构成;
或(3)、在卟啉、卟啉衍生物和/或酞菁、酞菁衍生物与声学造影剂结合体中,加入穿透肽/穿膜肽构成;
或(4)、在卟啉、卟啉衍生物和/或酞菁、酞菁衍生物与声学造影剂结合体中,加入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构成。
所述卟啉、卟啉衍生物和/或酞菁、酞菁衍生物首选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的金属卟啉及其衍生物和/或金属酞菁及其衍生物。其结合方式为:物理结合如通过吸附(如:静电、弱作用力等)、混合、相嵌、填入、包覆、包埋、相嵌、粘附等;化学结合如配位、键合等及生物性结合如抗原与抗体、配体与受体、互补碱基或互补核苷酸。如将卟啉及其衍生物和/或酞菁及其衍生物粘附于声学造影剂的表面:将选定的卟啉及其衍生物和/或酞菁及其衍生物与声学造影剂充分混合(所述混合的配比中卟啉及其衍生物和/或酞菁及其衍生物的量为生物机体能够接受的安全有效剂量),可由静电吸附作用将卟啉及其衍生物和/或酞菁及其衍生物粘附于声学造影剂表面。
声学造影剂可为(但不仅限于)市场现有的声学造影剂如美国生产的Sonovue、Optison、Albunex、德国生产的Levovist等产品,也可为自制的声学造影剂,
所述的声学造影剂包括由成膜材料包裹芯体构成的非连续相和水性介质构成的连续相,其中所述非连续相均匀地分散在所述连续相中,所述非连续相的粒径为5nm~7μm。
所述的成膜材料为具有生物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成膜材料;所述芯体的材料采用气体、液体或纳米级生物相容性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川山,未经许川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93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放热能相变剂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陶瓷恒温混水阀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