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转子及含有所述转子的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68577.0 | 申请日: | 2008-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5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赵健;李勇;金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23/26 | 分类号: | H02K23/26;H02K23/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才桂 |
地址: | 51812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转子 有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尤其涉及一种电机转子绕组的连接方式。
背景技术
通常,永磁直流电机的换向器瓣数、芯片槽数,及绕组线圈数相等。换 向器的每瓣仅能承受大致稳定的换向电压,否则会在毗邻的换向器铜瓣间产 生较明显的换向火花。为了改善换向火花,有时取换向器瓣数、绕组线圈数 双倍于芯片槽数。微电机通常采用4极5槽,因其具有简单结构、通风好, 使用铜线少等优点。
图5所示为一种传统的采用4极5槽微电机的绕线方法,此方法采用上 部绕组71和下部绕组72依次连接毗邻的换向器铜瓣钩1~10,即:每个极臂 A~E上缠绕有上下两绕组线圈71、72,每组线圈有两个终端。如上部绕组线 圈71连接到换向器的铜瓣钩1和2,下部绕组线圈则连接到换向器的铜瓣钩 2和3;上部绕组线圈71在下一个极臂两边的齿槽里连接到换向器的铜瓣钩 3和4,下部绕组线圈72在所述下一个极臂两边的齿槽里连接到换向器的铜 瓣钩4和5,以此类推。
然而,上述传统的绕线方法因为两个绕组分别连接毗邻的换向器铜瓣 钩,当一个绕组在较好的换向位置时,另一个绕组将滞后或超前36度的机械 角度,从而在换向中换向火花较明显。
图6所示为另一种传统的绕线方法,每个极臂A~E上缠绕一个绕组,每 个绕组的两端分别连接到一对相应的铜钩1~10上,绕完一个绕组后,通过等 位线61~65到达下一个绕组,共5个绕组构成回路,每个绕组的电流等于图 5中绕组电流的两倍,因此,前者绕组的线径通常需要为后者的两倍。图6 所示的绕线方式,机械手的绕线动作会变得复杂,需要一个绕绕组线圈的动 作和一个绕等位线的动作。而且,因为等位线61-65需要通电流,因此需要 象绕组线圈一样粗,由于等位线是直接从一个铜钩连到另一个铜钩,因而等 位线将在铜钩下堆积,不利于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机转子, 包括转轴、装设于转轴上的换向器、套置于转轴上的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 芯包括5n个极臂,n为正整数,每个极臂上绕有两绕组,每组线圈有两个终 端,所述换向器具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10n个铜钩,缠绕于同一极臂上的两 绕组的终端分别连接至两对相邻铜钩,所述两对相邻铜钩中,其中一对相邻 铜钩间的中心线与另一对相邻铜钩间的中心线相差180度的机械角。
本发明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机, 包括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包括转轴、装设于转轴上的换向器、套置于转轴 上的转子铁芯,所述转子铁芯包括5n个极臂,n为正整数,每个极臂上绕有 两绕组,每一绕组具有两个端,所述换向器具有沿周向均匀分布的10n个铜 钩;所述定子包括铁轭、装设于铁轭内侧的4n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永久磁铁 朝向所述转子铁芯,及沿周向均匀分布的4n个碳刷,缠绕于同一极臂上的两 绕组的终端分别连接至两对相邻铜钩,所述两对相邻铜钩中,其中一对相邻 铜钩间的中心线与另一对相邻铜钩间的中心线相差180度的机械角,从而使 得同一极臂上的两绕组的换向位置相同。
本发明所举实施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缠绕于同一极臂上的两绕组 的换向位置相同,从而可减小换向火花。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 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 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依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机的轴向示意图,图中省略了转轴;
图2为依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机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依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机周向展开示意图;
图4为依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机周向展开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电机周向展开示意图;
图6为另一种现有技术的电机周向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85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