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楼逃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7626.9 | 申请日: | 2008-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9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吴育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育添 |
主分类号: | A62B1/10 | 分类号: | A62B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嘉宏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敏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楼 逃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逃生器,尤其涉及用于高层建筑物发生紧急情况时的自救降落的高楼逃生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商厦、写字楼、住宅楼等等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楼层也越建越高,与此同时,在遇有突发事件时,高楼的危险性亦成比例增加,若想从遇险高楼逃生,存在有诸多困难,一般均需要地面人员和相关设备的配合,如现在通常采用的高楼救生方式:一是通过消防云梯,但是速度慢,且易受高度限制;二是在地面铺设气垫,接住从高处跳下的逃生者,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设备和人员在地面辅助,而且危险性比较大,容易受伤,尤其是适应的人群有限,年老体弱者难以采取这种方式逃生。对于高楼自救逃生的,多借助绳索之类,然而面对越来越高的楼,直接借助绳索逃生的可能性是愈来愈渺茫。在此情形下,高楼逃生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由于主动逃生相较于被动营救可拥有更多的生机,于是各种用于高楼自救的逃生装置相继产生,如
第200410018185.5号发明专利申请中提到的一种高楼逃生器,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缓降装置、下降绳索和绳索下端的载人机构,缓降装置包括轴接在支架上的绳索转轮,下降绳索缠绕在转轮上,绳索上端与转轮固接,转轮带有一摇柄,摇柄外端套接有上连接件并旋有防止上连接件脱落的限位螺母,上连接件下端接有弹性绳,弹性绳下端接配重件,支架上装有自锁装置。该高楼逃生器需要通过配重来缓解下降速度,必须由上面的人操作摇柄才能将其升回去,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同时结构的稳定性也欠佳。
另外还有各种绳降救生装置,但是多数结构复杂,下降速度太快,在每秒2米以上,并且在下降过程中需要被营救人员主动控制降落速度,一旦失控就会迅速跌落到地面,导致受伤。
因此,上述各种逃生装置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普遍,而对相关技术进一步改进,研发出一种新的高楼逃生器还是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高楼逃生装置稳定性较差、使用不便、下降速度不易控制的问题,提出一种操作简单、下降速度可控且稳定性较高的高楼逃生器。
上述的高楼逃生器,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升降机构、传动机构、控制机构、括救生斗;其中
所述机架包括底架和沿底架一侧向上伸出的侧架,底架和侧架之间设置有加强梁;
所述升降机构为对称的两组,每组包括滚轮、绳索、两个以上滑轮、支撑架;所述滚轮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底架上,支撑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与滚轮相对的另一侧;所述滑轮中的一个通过支架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侧架上,所述滑轮支架的底部向下伸出端部套接有弹簧的顶杆,其他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且一个安装在支撑架的端部;所述绳索一端缠绕在所述滚轮上,另一端绕过所述滑轮接所述救生斗;
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包括三组齿轮传动副,其中第一齿轮副与第二齿轮副对称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底架,与所述升降机构相匹配;所述的第一齿轮副和第二齿轮副之间通过第三齿轮副联接,所述第三齿轮副包括总传动轴和三个扇形齿轮,所述总传动轴一端安装固定在所述侧架,另一端安装固定在所述底架,并与所述的底架和侧架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第一滑板、第二滑板及由上至下安装在总传动轴上的刹车毂和凸轮;所述刹车毂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连接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所述凸轮通过凸轮顶杆连接第一滑板。
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中:所述底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第二横梁平行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根支撑梁,所述的第二支撑梁与第三支撑梁之间设置有连接梁;所述侧架包括第一立梁、第二立梁、上梁;所述上梁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的第一、第二限位槽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第二槽孔;所述侧架的两下角对称设置有第一、第二支撑台架,与所述的第一、第二限位槽的位置相匹配,并与所述第一、第二槽孔相匹配地设有第三、第四槽孔,所述第一支撑台架与第二支撑台架的底部贯通;所述加强梁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与第一立梁之间的第一加强梁和所述第二横梁第二立梁之间的第二加强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育添,未经吴育添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76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