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晶体管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67172.5 | 申请日: | 2008-05-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2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姜开利;李群庆;范守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29/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晶体管 | ||
1.一种薄膜晶体管,包括:
一源极;
一漏极,该漏极与该源极间隔设置;
一半导体层,该半导体层与该源极和漏极电连接;以及
一栅极,该栅极通过一绝缘层与该半导体层、源极及漏极绝缘设置;
其特征在于,该半导体层包括至少两个沿相同方向重叠的碳纳米管薄膜, 每一碳纳米管薄膜包括多个首尾相连且沿同一方向排列的碳纳米管,且至 少部分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沿源极至漏极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为半导体性 碳纳米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碳纳米管薄 膜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紧密结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进一步 包括多个碳纳米管束片段,每个碳纳米管束片段具有相等的长度且每个碳纳 米管束片段由多个相互平行的碳纳米管束构成,碳纳米管束片段两端通过范 德华力首尾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的厚度 为0.5纳米~100微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中的碳 纳米管为单壁碳纳米管或双壁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的直径小于10纳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栅 极和半导体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材料为氮化 硅、氧化硅、苯并环丁烯、聚酯或丙烯酸树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源极及漏极设置于所 述半导体层表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源极及漏极的 材料为金属、铟锡氧化物、锑锡氧化物、导电银胶、导电聚合物或金属性碳 纳米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极、源极及漏极 的材料为钯、铯、铝、铜、钨、钼、金、钛、钕或它们的合金。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设置于一 绝缘基板上,其中,所述半导体层设置于该绝缘基板表面,所述源极及漏极 间隔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层表面,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层表面,所述 栅极设置于所述绝缘层表面,并通过该绝缘层与该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电 绝缘。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设置于一 绝缘基板上,其中,所述栅极设置于该绝缘基板表面,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 述栅极表面,所述半导体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表面,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栅极 电绝缘,所述源极及漏极间隔设置并通过绝缘层与上述栅极电绝缘。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板的材 料为玻璃、石英、陶瓷、金刚石、塑料或树脂。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载流子 迁移率为10~1500cm2V-1s-1,开关电流比为1.0×102~1.0×106。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进一步包 括一沟道,该沟道为所述半导体层位于所述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区域,该沟道 及半导体层的长度为1微米~100微米,宽度为1微米~1毫米,厚度为0.5纳 米~100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717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2控3型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过零触发时序控制电路
- 下一篇:薄膜晶体管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