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移动终端上截取屏幕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66209.2 | 申请日: | 2008-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1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 发明(设计)人: | 秋林;解震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Q7/32 | 分类号: | H04Q7/32;H04Q7/2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永文 |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截取 屏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嵌入式系统设备领域的一种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在移 动终端上截取屏幕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技术不断地演化进步和移动终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 及,人们对移动终端在娱乐性和智能型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移动终端 的截屏功能,方便了用户进行信息的共享,增加了趣味性,例如将移动终 端上值得与他人共享的页面,将视频电话中通话一方的音容笑貌截取下来 发送给友人,会增加交流的娱乐性;当移动终端页面的内容是用户所需的 资料时,比如系统开发过程中所需的数据时,将移动终端的页面截取下来, 可以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复杂度,缩短用户的开发周期,方便人们的工作; 用户还可以在具有全球定位系统功能的移动终端截取自己的定位结果共享 给没有此项功能的用户,以共享移动终端的计算资源。
目前,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上主要使用帧缓冲机制 (Framebuffer)来进行静态、动态图像的显示,所谓帧缓冲机制是操作系统为显 示设备提供的一个抽象接口,它把显示缓冲区抽象为一种设备,允许上层 应用程序在图形模式下直接对显示缓冲区进行读写操作。因此,可以通过 读取帧缓冲设备的内容进行截屏。这种操作是抽象的,统一的,具有很强 的可移植性,用户不必关心物理缓冲区的位置、操作系统换页机制等等具 体细节,帧缓冲驱动的应用非常广泛。用户使用帧缓冲设备时,只需要独 立的将需要显示的内容分别写入相应的帧缓冲设备中即可,而不用关心最 终的显示图像合成问题,所有的显示都是通过读写帧缓冲设备来完成的。
但现有技术下的移动终端,其执行截屏任务时,大都需要中断当前任 务,然后进行截屏,这样当前任务的完成时间就会滞后,给人们对移动终 端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移动终端上截取屏幕的方法,使移动终 端截取屏幕的过程不影响当前任务的执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在移动终端上截取屏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所述移动终端启动后加载后台伺服程序,并对截屏指令进行监听;
B、发送截屏指令给移动终端的后台伺服程序,所述后台伺服程序驱动 截屏程序截取帧缓冲设备的内容。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截屏指令由移动终端键盘的中断处理程序发 送给所述后台伺服程序。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断处理程序通过触发所述键盘的快捷键启 动。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还包括:所述后台伺服程序调用脚本, 通过所述脚本驱动所述截屏程序。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脚本记录有预先配置的所述帧缓冲设备信息。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还包括:将所述截取到的帧缓冲设备 内容转化为RGB格式。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还包括:将所述截取到的帧缓冲设备 内容保存为图像格式。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帧缓冲设备有多个。
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截屏程序依次读取所述多个帧缓冲设备中的 内容,并分别存储在不同的存储单元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移动终端上截取屏幕的方法, 通过移动终端的后台伺服程序驱动截屏程序进行截屏,使移动终端在截屏 时同时执行当前任务,实现了多任务同时运行,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截取屏幕功能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截取屏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脚本调用截屏程序截取帧缓冲设备内容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在移动终端上截取屏幕的方法,如图1所示,通过键盘 驱动程序发送截屏指令给移动终端的后台伺服程序,由所述后台伺服程序 根据接收到的截屏指令驱动截屏程序截取帧缓冲设备的内容并存储到存储 单元,用户可以随时在不中断当前任务的情况下实现截屏功能,使得移动 终端的截屏功能和任何其它功能都可协同使用,使用方便。
本发明提供一键截屏的操作接口,以实现后台截屏,如图2所示,具 体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62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