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紫竹组织培养基及组培快繁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63384.6 | 申请日: | 2008-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6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 发明(设计)人: | 林新春;方伟;桂仁意;杨海芸;王晓芹;黄丽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林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31/00;C12N5/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烽 |
| 地址: | 3113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紫竹 组织 培养基 组培快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小径散生竹的组织培养基及组培快繁方法,尤其是紫竹的组织培养基及组培快繁方法。
【背景技术】
紫竹(Phyllos tachys nigra),又名黑竹、乌竹,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散生竹种,新杆绿色,二年生杆渐变为紫黑色,绿叶青翠,姿态飘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是制作家具、乐器和工艺品的优良材料,一直以来靠移栽母竹或竹鞭来繁殖,速度慢、用地多、运输不便、成本高和受季节制约。近年,探索竹类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的有志者日益增多,各有建树。综合竹类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幼嫩材料诱导出愈伤组织比诱导出再生植株容易,取自成熟竹的外植体组织诱导成胚性组织和再生植株,难度更大,采自于散生成熟竹外植体组织诱导出再生植株,相对于丛生竹而言,更是难上加难。经检索和市场调查,至今未见用成熟紫竹的外植体组织诱导出再生植株的资料报道和相关实物问世。
【发明内容】
针对至今未见成熟的散生竹尤其是紫竹外植体组织诱导成功再生植株的现实状况,本发明的任务有三:一是提供一种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二是提供一种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三是提供整套紫竹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上述任务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
本紫竹组织培养基,分为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与诱导生根培养基,都以MS为基本培养基,是由MS加上0.3或1或3或10mg/L的BA即苄氨基腺嘌呤再加入0.001或0.01或0.1或1mg/L的TDZ即噻二唑苯基脲,附加占总重量0.25%的水晶洋菜、3%的蔗糖配制成诱导丛生芽培养基;由MS加上0.3或1或3或10mg/L的BA再加入1.0mg/L的NAA即α-奈乙酸,附加占总重量0.25%的水晶洋菜、3%的蔗糖配制成诱导生根培养基。两培养基的pH值为3或4或5或5.7或6或7。
本紫竹组织培养基的优选方案是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BA的加入量为3mg/L、TDZ的加入量为0.01mg/L;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的BA的加入量为3mg/L,两培养基的pH值为5。
用本紫竹组织培养基进行组培快繁经过下列步骤:
(1)外植体的采集与消毒:采集温室盆栽紫竹的春天萌发嫩茎芽,带回实验室,剥去杆箨,自来水冲洗2h,在稀释10倍的5%NaClO溶液中,真空条件下浸泡10min,用无菌水冲洗两次,再在相同浓度的NaClO溶液中浸泡4min,无菌水冲洗三次后,显微镜下切取长约0.5mm的茎尖组织;
(2)丛生芽的诱导:将切得的茎尖组织接种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中,光照强度2500Lux、温度25±2℃、光照16h/d条件下,7d后芽始萌,45d后基部生出新的丛生芽;
(3)不定芽增殖与快繁:将上述丛生芽切下,接种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光照强度2500Lux,光照16h/d,25±2℃条件下,15d后伸长,继代培养,100d后增殖系数达13倍;
(4)诱导生根与移栽:将伸长后的丛生芽3-4个为一丛,分别置于300、1000、3000ppm的IBA即吲哚丁酸溶液中5-15min,再分别接种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根培养基中,光照强度2500Lux,光照16h/d,25±2℃条件下,20d后开始生根,培养125d后,生根率达70-90%,取生长良好的再生植株置于驯化室,强光20000Lux下驯化2周移栽,先用清水洗去根部的培养基,种植于体积比为蛭石:珍珠岩:泥炭=1:1:1的基质中,单个花盆套透明塑料袋,该袋每二天剪一小口,一周后弃袋移入温室栽种即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突破了成熟的中小径散生竹,尤其是紫竹的茎尖外植体组织诱导出再生植株的难题,一改传统的母竹移栽、竹鞭移栽的方法,节省了母竹、用地面积、培植时间和运输成本,且不受季节的制约,为景点用竹、大面积绿化用竹提供了快速而充足地繁殖紫竹苗的有效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林学院,未经浙江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33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压缩机或真空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