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机多孔金属过滤器及涡流再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62987.4 | 申请日: | 200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9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石锦芸;孟金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锦芸;孟金来 |
主分类号: | F01N3/027 | 分类号: | F01N3/027;F01N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4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多孔 金属 过滤器 涡流 再生 装置 | ||
所属技术领域:
柴油机多孔金属过滤器及涡流再生装置在柴油机上应用,技术领域属于环境保护,产业 领域属于机电行业。
背景技术:
目前柴油机尾气控制技术的研究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高压喷射、电控、高 增压中冷、多气门、EGR等技术的采用,使柴油机排放得到进一步改善。由于我国柴油机结 构、柴油燃料高硫的特点,使以上技术难以满足日趋严格的微粒排放法规,尤其是超细微粒 的净化更为困难。同时,由于中国柴油机制造技术落后,过量的润滑油消耗也大都形成碳烟 微粒排放。因此,采用微粒捕集器是降低柴油机碳烟微粒排放的重要选择。
微粒捕集技术是否实用,再生技术是关键。在国外柴油机排放微粒捕集技术中,催化再 生技术是公认最成功的一种,无论再生的效率、再生温度要求及再生的实用性都很好,我国 香港公交车也采用,德国、韩国等国则采用燃油添加剂催化连续再生技术。但以上技术并不 适合中国国情,催化再生技术要求柴油硫含量低于50ppm,超过限制将引起催化剂的硫中毒 使催化再生不能实现,而我国的柴油硫含量大约在2000ppm左右,我国柴油要达到硫含量低 于50ppm水平还需很长时间。因此,适合中国国情的柴油机微粒捕集技术及再生技术是非常 迫切的。
目前,国内在微粒捕集滤芯材料的选择上主要是陶瓷材料,又分体积过滤型和表面过滤 型滤芯。
体积过滤型微粒捕集滤芯是用泡沫陶瓷。泡沫陶瓷是将浸渍堇青石陶瓷浆体的聚胺酯泡 沫塑料半成品,经过高温煅烧,塑料气化逸出,得出的陶瓷骨架。它们具有大致圆形的孔道, 直径可在0.1~1.0mm范围内选择(取决于泡沫塑料原料的参数),但大多在0.25~0.50mm之 间,沿着深度弯弯曲曲,少量孔道是不贯通的。泡沫陶瓷DPF的过滤效率不高,一般在50% 左右。泡沫陶瓷滤芯一开始效率较低,随着微粒的沉积过滤效率逐渐提高。不过当积聚微粒 过多可能引起已吸附的微粒意外的剥离.结果使微粒排放突然增加,这是泡沫陶瓷滤芯的一 大缺点。
表面过滤型滤芯是蜂窝陶瓷,其初始过滤效率可达87%,终止效率约为92%,平均过滤效 率达到90%左右。
两种滤芯的共同缺陷是当压力过大时易碎。
国内外所采用的其它微粒捕集再生技术及其特点:
a、负荷再生
柴油机的排气温度是随其工况变化的。在高速大负荷时,排气温度可以达到500℃以上, 在此温度下,沉积在过滤器内的微粒(通常在550℃以上温度才能燃烧)可自行燃烧,从而达 到过滤体再生的目的。这种方法不用附加任何辅助系统,因此比较简单。然而柴油机排气温 度只有在接近最高转速、最大负荷的工况时,在靠近气缸盖上排气口的位置,才能达到使过 滤体内沉积的碳粒自燃的温度。而汽车柴油机实际使用中很少在这样的工况下工作,尤其是 市内运行的汽车,基本是低速运行,柴油机的平均排气温度更低。因此大负荷再生技术对某 些应用场合,尤其是车用是不合适的。
b、催化再生
催化再生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催化剂提前浸渍再过滤体上,以降低过滤体上微粒 的活化能,但由于固体微粒与催化剂的接触反应极不均匀,因此很难进行完全再生。另外, 由于柴油机排气中的微粒含量很大,随着时间的进行,催化剂的作用会逐渐减弱或完全消失, 即催化剂中毒,从而影响到过滤体的有效再生和对其他有害气体的催化净化效果;另一种再 生技术是采用燃油添加剂,即在燃油中加入金属有机物,燃烧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对微粒起 催化作用,使微粒着火温度降低,从而在较低的排气温度下,不需外部能源,过滤体能自行 再生。但是,燃料添加剂的燃烧产物金属氧化物随排气流经过滤器时,有一部分会沉积下来, 积累在过滤体上的添加剂金属燃烧产物会堵塞过滤体空隙,缩短过滤器使用寿命。排入大气 中的金属飘尘又会引起二次污染。催化剂的抗中毒性、热稳定性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目前还 没有真正得到很好地解决。由于我国柴油中的硫含量在2000ppm以上,远高于金属催化剂所 要求的硫含量(低于50ppm)标准,因此催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c、喷油或喷燃气助燃再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锦芸;孟金来,未经石锦芸;孟金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29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颜料红HT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梯形苯基聚硅氧烷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