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倒向折流式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62349.2 | 申请日: | 2008-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4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周延年;倪永炯;张宇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袁木棋 |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倒向 折流式好氧 颗粒 污泥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好氧颗粒污泥具有沉降性好、可在反应器中保持很高的生物量、具有生物膜的主要特点,但不需要填料等优点而成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不同的运行条件,颗粒污泥不但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而且还能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反硝化除磷等,因此颗粒污泥处理废水是目前相当有前途的技术。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SBR反应器采用间歇式运行方式,即一个工作周期分成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四个阶段,这种反应器只在每个工作周期的进水阶段进水,其他阶段不进水。到目前为止,对在连续流模式下实现好氧污泥的颗粒化还未涉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现有的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必须采用间歇式进水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在连续流模式下实现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反应器。
倒向折流式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包括反应器主体、进水系统、曝气系统、排水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的反应器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的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分别对应的进水口、排水口,所述曝气系统的曝气头置于反应器主体的内腔底部;所述反应器主体的内腔从左到右被隔板分隔成若干导流区,所述的隔板两侧与反应器主体侧壁密封连接,所述的导流区交替排布成上向流区、下向流区,每相邻的两块隔板其中一块的底端与所述反应器主体的底壁密封连接,其上端低于反应器中反应液的工作高度,另一块隔板的底端与所述反应器主体留有让反应液流动的间距,其上端高于反应器中反应液的工作高度,最左端及最右端的隔板的底端各自与反应器主体的底壁密封连接,所述的进水口包括分别设置在最左端及最右端导流区的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所述的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位于反应器下部的反应器壁上,所述的排水口包括分别设置在最左端及最右端导流区的左排水口和右排水口,所述的左排水口与右排水口位于反应器上部的反应器壁上并略低于反应液的工作高度。
所述的左进水口与右排水口作为第一进出水口组,所述的右进水口与左排水口作为第二进出水口组,第一进出水口组与第二进出水口组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它们交替工作。
所述的控制系统优选为自动控制系统,所述的自动控制系统通过设定的时间间隔交替控制第一进出水口组与第二进出水口组交替工作。
当第一进出水口组工作时,液体从左向右流动,最左端的导流区为上向流区,其余的导流区依次成交错排布的下向流区与上向流区;当第二进水口工作时,液体从右向左流动,最右端的导流区为上向流区,其余的导流区依次成交错排布的下向流区与上向流区。
进一步,所述最左端及最右端导流区均不设置曝气头,其余每一个导流区的底部都设置有曝气头。
进一步,所述的最左端导流区内设有左搅拌器,所述的最右端导流区内设有右搅拌器。
所述的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分别通过设有阀门的管道与进水系统连通。
所述的左排水口和右排水口分别通过设有阀门的管道与排水系统连通。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为:反应器主体内腔被分隔成多格,形成交替排布的上向流区和下向流区,第一进出水口组与第二进出水口组交替工作,正向进水与倒向进水结合,实现连续进水,进入反应器的污水交替经过上向流区和下向流区,形成折线型路线,提供好氧污泥颗粒化需要的条件,实现了在连续流模式下好氧污泥的颗粒化。
本装置采用倒向推流工艺,第一进出水口组工作时,部分污泥从反应器的左端向右端移动,第二进出水口组工作时,由于改变进出水口的位置,部分污泥则从右向左移动,这样避免了好氧颗粒污泥的挤压和破碎,保证颗粒污泥的完整,而且无需污泥回流系统。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实现了连续流模式下好氧污泥的颗粒化;(2)采用倒向推流工艺,无需污泥回流系统,可避免好氧颗粒污泥的挤压和破碎;(3)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少,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倒向折流式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23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