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磨片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61781.X | 申请日: | 2008-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4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光明 |
| 主分类号: | B24D18/00 | 分类号: | B24D18/00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凤钦;景丰强 |
| 地址: | 315000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磨片的制备方法,该磨片适用于打磨或抛光金属及非金属表面。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磨片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基盘及胶粘于基盘周边的砂片,其制备方法一般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把砂片冲成小片,按一定的秩序放入盒子,使砂片整体;
b、将砂片整体地推入具有格数的模具内,砂片对放入对应的格子内;
c、将胶涂敷于托盘表面;d、取前述托盘压入放置有砂片的模具中;
e、脱模,脱模后串入螺杆,固定后烘干,既得所需磨片。
该制备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第一,易散、易失,砂片冲成小片后必须整理使其准确地推入模具的格子中,砂片体积小不易整齐,容易遗漏;
第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低,冲片、理片、嵌片、涂胶及串入螺杆等均为手工操作,人为的误差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
第三,工作效率低,整个制备工作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规模化生产受限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第四,牢度不够,涂胶只在托盘的一面,砂片之间渗胶少,导致胶粘度不够,使用过程中易飞片,存在安全隐患;
第五,砂片易移位,产品是脱模后再串入的,所以烘干时易移位,影响整体性。
综上所述,有必要对现有的磨片制备方法加以改进和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产品稳定的磨片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磨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将基盘放入压板模,其中,所述的压板模呈内凹状,并且中部具有一供所述基盘放置的凹槽,围绕该凹槽具有一凹陷的第一胶粘面,所述基盘的周边具有第二胶粘面,所述基盘处于所述凹槽状态下,所述第一胶粘面和第二胶粘面形成用于胶粘砂片的胶粘面;
b、将胶粘剂分别涂在基盘的第二胶粘面和压板模的第一胶粘面上;
c、将砂片按一定的秩序平整地粘在涂有胶粘剂的基盘和压板模对应位置并压紧;
d、将压板模压牢使砂片保持原先的胶粘时的状态,然后固化定型。
步骤b中所述的胶粘剂为环氧树脂,工作温度为80~120℃;还可以是酚醛树脂,工作温度为170~180℃。
为提高工作效率,步骤b中采用涂胶机涂胶。当然也可以采用人工操作,但以前者为优选。
为提高工作效率,步骤c中采用切片机将切割完毕的砂片粘于基盘和压板模对应位置。
步骤d中可以采用烘箱或空气中自然条件下固化定型。
所述述的压板模围绕第一胶粘面外缘具有凸起的外环壁。使胶粘剂不至于从第一胶粘面外缘流出,同时可以保证砂片外缘纵向面具有胶粘剂,使砂片胶接更加牢固。
在涂胶之前,所述第一胶粘面还涂有脱模剂,便于脱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实用且方便;整个制备流程工序少,生产效率高;所得产品质量稳定,砂片粘结牢固、整体性佳,由于砂片部分背部只有胶粘剂,所以砂片利用率高,且耐磨;采用切片机实施切片和压片,方便快捷,节省劳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压板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基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基盘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基盘安装于压板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砂片胶粘于压板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磨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磨片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磨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参考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板模1呈内凹状,并且中部具有一凹槽12,围绕该凹槽12具有一凹陷的第一胶粘面11,围绕第一胶粘面11外缘具有凸起的外环壁13。
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盘2的周边具有第二胶粘面21,第二胶粘面21内缘具有凸起的内环壁22,中部具有连接孔24,可安装于电动工具上,围绕连接孔还具有环形加固连接的加强筋23。
参考图4所示,基盘2处于凹槽12状态下,第一胶粘面11和第二胶粘面21形成用于胶粘砂片3的胶粘面,并且,第一胶粘面11和第二胶粘面21之间无缝隙。
磨片4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a、在压板模1上放入基盘2(参考图4所示),第一胶粘面11上涂脱模剂,当然也可以不使用脱模剂,这主要取决于压板模1所采用的材料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光明,未经陈光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17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