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管弯接头的制造方法以及该方法中使用的加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61360.7 | 申请日: | 2008-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林秋 |
| 主分类号: | F16L43/00 | 分类号: | F16L43/00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智平 |
| 地址: | 317606***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软管 接头 制造 方法 以及 使用 加工 装置 | ||
1.一种软管弯接头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备料:准备一根圆筒状的管子(1),并将管子(1)进行退火处理;
b、加工凸环:在管子(1)的一端通过轴向挤压的方式加工出若干个凸环(2);
c、缩口接头成型:在管子(1)具有凸环(2)一端的端部加工出圆台形的缩口接头(8);
d、管体弯曲:将管子(1)的中部进行弯曲;
e、法兰接头成型:在管子(1)的另一端的端部加工出法兰接头(9),即得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步骤b中,在管子(1)的外围设置夹具(5),将管子(1)的一端插入挤压套筒(6)内并使设于挤压套筒(6)中心的圆柱(61)插入管子(1)内,管子(1)的插入端顶在设于圆柱(61)外围的顶压面(62)上,在夹具(5)的挤压面(11)和挤压套筒(6)的挤压面(11)之间留有间隙,挤压套筒(6)在压力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向夹具(5)靠近,在夹具(5)、挤压套筒(6)和圆柱(61)的挤压作用下在管子(1)上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凸环(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步骤b中,将加工出的凸环(2)装入夹具(5)的环形槽(54)后重新固定夹具(5),然后调整挤压套筒(6)中的圆柱(61),使圆柱(61)顶压面(62)与夹具(5)挤压面(11)之间的距离缩小,再次挤压形成另一个凸环(2);重复上述操作,在管子(1)上加工出多个凸环(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步骤b中,将管子(1)具有凸环(2)一端的端部撑大,并将撑大的端部缩口形成圆台形的缩口接头(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步骤e中,将管子(1)未设置凸环(2)一端的端部撑大,并将撑大的端部缩口形成圆台形端部,将圆台形端部沿轴向压扁,形成法兰接头(9)。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步骤b中,管子(1)是套在一根可升降的支撑柱(4)上的,支撑柱(4)的外径与管子(1)的内径相适应;在管子(1)的一端通过冷挤压的方式加工出2~6个凸环(2),且管子(1)是由铜材制成的。
7、一种软管弯接头的凸环加工装置,包括支架(3)和设置在支架(3)上的夹具(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具(5)合拢后形成直孔(51),在夹具(5)的正上方设有其内径与直孔(51)的孔径相同的挤压套筒(6),该挤压套筒(6)的轴心线与上述的直孔(51)的轴心线相重合,在挤压套筒(6)内连接有一根圆柱(61),挤压套筒(6)和圆柱(61)之间具有升降调节结构,圆柱(61)的内端外围设有顶压面(62),外端伸出挤压套筒(6)外且能插入直孔(51)中,在夹具(5)和挤压套筒(6)上分别设有相对置的挤压面,在支架(3)上设有能驱动挤压套筒(6)相对于夹具(5)升降的压力驱动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凸环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具(5)包括两个开有半圆形凹槽(52)的半体(53),上述的直孔(51)是由上述两个半体(53)的半圆形凹槽(52)拼合而成的,在夹具(5)直孔(51)的内壁设有若干个环形槽(5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凸环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工装置还包括一根设置在支架(3)上的支撑柱(4),支撑柱(4)呈圆柱形且位于夹具(5)的直孔(51)中,在支架(3)和支撑柱(4)之间设有带动支撑柱沿着直孔(51)的轴向移动的升降机构(10)。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或9所述的软管弯接头的凸环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调节结构包括设置在挤压套筒(6)内壁上的内螺纹和设置在圆柱(61)外壁上的外螺纹,所述的外螺纹和内螺纹相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林秋,未经王林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6136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