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置式垃圾斗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9477.1 | 申请日: | 2008-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9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石道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阮志华 |
主分类号: | B30B11/22 | 分类号: | B30B11/22;B30B15/30;B65F9/00;B65F1/00;B65F1/1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021浙江省宁波市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置 垃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压缩机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置式垃圾斗结构,适用于城镇、码头等人口集中区域的垃圾中转处理。
背景技术
现有垃圾中转压缩处理多采用垃圾压缩机械进行,所采用的垃圾压缩机械包括垂直式或卧式的垃圾压缩机,并且垃圾压缩机械也包括有置于一个预制地坑的大垃圾箱,一般的垃圾箱设计有一个上部敞口的进料腔位和储料腔位,在操作时垃圾先倾倒入进料腔位内,然后再经过水平压缩机构,或垂直压缩机械将垃圾压实,一般的垃圾压缩机采用直接倾倒方式,不具有辅助的垃圾斗,所以在垃圾转运高峰时,其不能满足收集垃圾的高效运行。
再者在社会上也存在一种辅助式的垃圾料斗,由于置于地坑的垃圾箱设计有多个腔位,包括能压缩的进料腔位、前端的储料腔位和后端的推出装车腔位,进料腔位与储料腔位上还设计有腔位分隔闸门,由于分隔闸门的存在,如在垃圾箱前端要设置一个辅助料斗,这样设计就变得有难度,常规的设计思路一般将辅助料斗放置于垃圾箱的后端,如专利号为ZL200420020947.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垃圾压缩机》(公告号为CN2686844Y)就是此类设计;包括分隔有三个腔位的垃圾箱,在后端的推出腔位上方设置有垃圾倾倒部件,该垃圾倾倒部件铰接在垃圾箱的后上沿口,并能将垃圾倒入中间的压缩腔内,垃圾倾倒部件的倾翻动力机构设置在垃圾箱的后空腔内,该设计虽解决了垃圾的辅助倾倒功能,但是垃圾倾倒部件的后置结构,势必要在垃圾中转站的后部开设进出门,而且垃圾中转站的后部需在足够的车辆进出场地,此一方面增加了垃圾中转站的用地量,另一方面提高了用地的局限性,有时因地方限制而不能设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操作效率高、结构新颖、加载方便以及能节约用地的前置式垃圾斗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前置式垃圾斗结构,包括置于地坑内的垃圾箱,该垃圾箱内腔至少包括上部敞口的进料腔位和前端为垃圾推出口的储料腔位,储料腔位与进料腔位之间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能倾倒垃圾的辅助料斗,并且该辅助料斗放置于储料腔位的上端面;辅助料斗配装有能翻动辅助料斗的翻转动力装置。
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一技术措施为储料腔位与进料腔位之间的上端固定有固定座;上述的辅助料斗出料端底部固定有转动座,并且该转动座与固定座相铰接;翻转动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翻转动力单元,翻转动力单元一端与辅助料斗相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垃圾箱相活动连接
另一技术措施为,上述的储料腔位与进料腔位之间的上端固定有固定座;上述的辅助料斗出料端底部固定有转动座,上述的辅助料斗出料端底部固定有长转筒,该长转筒穿设、并转动在上述固定座上;翻转动力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翻转动力单元,该翻转动力单元一端与辅助料斗相活动连接,另一端与垃圾箱相活动连接。
上述的翻转动力单元与辅助料斗之间还配有能与辅助料斗相固定连接的第一支座,并且该第一支座内穿设有第一铰接销轴;上述的翻转动力单元与垃圾箱之间配有能与垃圾箱相固定连接的第二支座,并且该第二支座内穿设有第二铰接销轴。
上述的翻转动力单元为液压油缸;上述的第一铰接销轴与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端相连接,上述的第二铰接销轴与液压油缸的缸筒端相连接;或者,上述的第一铰接销轴与液压油缸的缸筒端相连接,上述的第二铰接销轴与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端相连接。
上述的垃圾箱两侧各制有侧板,上述的垃圾箱还配有能平稳箱体升降运行的导向支架;上述的第二支座与侧板相固定连接,或与导向支架相固定连接。
上述的进料腔位与储料腔位之间配设有能升降的腔位分隔闸门;上述的垃圾推出口部配设有能升降的封闭闸门,上述的辅助料斗的进料端延伸置于封闭闸门上方。
上述的辅助料斗的翻转角度α值范围为45度至55度;上述的辅助料斗两侧制有向上竖起的挡板,该挡板前端制有倾斜边,一般倾斜边与水平的投影夹角β值范围为35度至45度。
上述的辅助料斗的翻转角度α值为48度;相应地,上述的倾斜边与水平的投影夹角β值为42度。上述的进料腔位上方设有顶梁,上述的翻转动力单元固定在顶梁上,并经钢丝绳与辅助料斗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阮志华,未经阮志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9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双向数字电视技术的收视调查系统
- 下一篇:一种保温砖建筑房屋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