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曲毫形茶叶的干燥成形工艺及曲毫形茶叶干燥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9096.3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8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唐妙火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妙火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307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曲毫形 茶叶 干燥 成形 工艺 干燥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工艺及茶叶加工机械,尤其是曲毫形茶叶加工的干燥成形工艺及加工机械。
背景技术
传统的曲毫形茶叶,如苏州碧螺春、涌溪火青、泉岗辉白、无锡毫茶、南京翠螺、泰顺三杯香、松阳香茶等等,长期以来均沿用手工炒制方式。茶叶产地的农户把茶锅放在炉灶上,用柴或木炭做燃料加热铁锅,双手采用不同的手法对锅中的茶坯操作,完成干燥成形工序;即制成曲毫形名优茶传统产品。曲毫形茶叶的手工炒制方式,不足之处在于炒制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标准化程度低。
近年来,国内外茶叶科技人员开发了一系列的曲毫形茶叶加工机械,开始逐步替代手工炒制方式。比较成功的有单锅或多锅曲毫成形机、圆形(八角)滚筒炒干机、碧螺春成形机等,使曲毫形茶叶的机械化产量逐年上升。
曲毫形茶叶的机械加工方法,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加工机械,其主体热源都是采用传导输送热量的加温方式;这种方式在生产时的筒体温度不易控制,揉捻叶易粘贴到锅底或筒体上,容易产生炭化、闷黄现象,导致成品茶质量不稳定,色泽不够绿翠,香气混杂,往往是高火香掩盖了产品的天然香,且味觉口感、鲜爽度、回甘度均较差,造形不够科学,产品附加值下降;已经制约了曲毫形名优茶产业化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曲毫形茶叶干燥成形工艺的改进;该工艺应能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所加工的制成品具有色绿、香纯、味甘、形美的特点,并能体现天然的茶叶品质特征,使制成品档次提高、市场竟争力增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曲毫形茶叶干燥机,该机应能对各类茶叶原料成形干燥,具有生产效率高、制成品质量好、还能适应机械化、连续化生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曲毫形茶叶的干燥成形工艺,将经过前期处理的湿茶坯装入一竹木材料制成的可转动的透风容器中,容器的壁上布满透气孔隙;另外对容器壁吹喷热风,以使热风透过孔隙对容器内的茶坯加热干燥;待容器内的制成品含水率低于6%时,即可停机取出制成品,摊凉后装袋贮藏。
所述的热风温度为30-300℃,热风流量为50-1000m3/h,热风风速为0.5-15m/s。
所述的容器转速为3-40r/min。
一种曲毫形茶叶干燥机,包括卧式布置的可转动的透风的筒体以及包围在筒体外围的密封罩,筒体两端的转轴通过轴承定位在固定架上;其中一端的转轴还通过传动链与动力装置进行动力连接,以使筒体转动;所述的筒体的筒壁采用竹片编织而成,相邻的竹片之间形成适当的孔隙以利于透风;筒壁上还制有活动门;所述的密封罩的两端分别制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通过管道与热风发生装置连通;密封罩上制有进出料门,以便用于原料的输入和成品的输出。
所述的筒体的筒壁的孔隙大小相当于20-24目。
所述的筒体的筒壁采用木料加固。
本发明引用了生态、环保、天然、健康食品的加工理念,选用的主体结构材料以竹片、竹丝、木料为主;在整个干燥成型工艺中全程采用热风作为热源,将热量传递方式由原有的传导传热改为对流传热,使茶叶原料在天然竹木制成的通风式机具内完成干燥成形作业;这就显著改善了茶叶干燥成形时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完全消除了传统工艺中茶叶筒体粘贴炭化、闷黄、烟焦味等常规缺陷,同时也避免了加工器具的二次污染;使所生产的制成品色泽绿翠鲜活,香气天然纯正,味道甘醇可口,形状秀美俱佳,质量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另外,该工艺以及设备结构也简单,加工成本较低,可适应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符合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剖视状态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去掉密封罩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去掉密封罩后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曲毫形茶叶的干燥成形工艺,将经过前期加工处理(所述的前期加工包括高温杀青、揉捻工艺或揉捻发酵工艺)的湿茶坯装入一竹木材料制成的可转动的透风容器中,容器的壁上布满透气孔隙;另外对容器壁吹喷热风,以使热风透过孔隙对容器内的茶坯加热干燥;待容器内的制成品含水率低于6%时,即可停机取出制成品,摊凉后装袋贮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妙火,未经唐妙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90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流供电装置的输出电流控制方法
- 下一篇:多波长光学读写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