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菱镁矿真空碳热还原制备金属镁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8928.X | 申请日: | 200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7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戴永年;李一夫;徐宝强;马文会;刘大春;郁青春;曲涛;刘永成;周晓奎;汪镜福;刘红湘;田阳;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26/22 | 分类号: | C22B26/22;C22B5/10 |
代理公司: | 昆明慧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韵波 |
地址: | 65003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菱镁矿 真空 还原 制备 金属镁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菱镁矿真空碳热还原制备金属镁的方法,特别是提供了一种在真空中,用煤还原菱镁矿制备金属镁的方法。属于真空冶金技术领域,
二、技术背景
镁是一种轻质有延展性且非常活泼的金属。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铝合金生产、压铸生产、炼钢脱硫三大领域,还用在稀土合金、金属还原及其他领域。而镁的比重只有1.74,镁合金有着明显的比重优势、良好的机械性能及加工性能、独特的电磁屏蔽能力和可再生性,被誉为“绿色”环保材料,镁合金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3C行业、军事航空及其他行业。
随着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金属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原镁的冶炼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硅热还原法;二是电解法。皮江法作为目前普遍采用的热还原炼镁方法,主要是以硅铁为还原剂,在一定真空度和温度下,将经过煅烧后的白云石还原,镁被还原成蒸气后再经过冷凝得到金属镁。缺点是还原剂硅铁的成本较高,而所使用的还原罐价格昂贵,而且受材料的限制其尺寸不能过大,作业温度不能高于1170℃,使用寿命短。熔融盐电解是以氯化镁为原料,金属合金为阴、阳极,在氯化镁熔融状态下通入直流电进行电解,阴极得到金属镁沉积,阳极放出氯气。其工艺的缺点在于要求镁的氯化物不含水,阴极放出的是氯气,而且,设备投资大,能耗也高。电解法生产原镁设备投入是皮江法的十倍以上,其能耗也远高于皮江法。目前国内的原镁厂家大都采用硅热还原法中的皮江法,而国外因镁矿石资源缺乏以及环保要求,大多采用的是电解法从海水中提取镁。
我国专利CN93115701.3中公开了一种以菱镁矿和白云石为原料的铝热法炼镁方法,以铝粉为原料,先将铝粉、菱镁矿、白云石按1:2~4:6~15重量比例混合,然后将菱镁矿和白云石放在回转窑中煅烧经磨粉后,并与粒度为80~100目的铝粉混料,在15~35兆帕的压力下压团使呈团状,装入金属料槽,放入还原罐,在1100~1170℃和真空条件下,经6~8小时的还原制备金属镁。专利CN95100495.6涉及一种电炉炼镁新方法及其装置,其特征在于以白云石,铝矾土,硅铁为原料,将煅烧过的温度在700℃以上的白云石,铝矾土以及硅铁热装入电炉,在真空条件下,硅热还原制镁。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菱镁矿真空碳热还原制备金属镁的方法,采用真空冶金的方法,煤为还原剂或添加氟化钙为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真空炉内完成原料分解焦结、碳热还原制得结晶良好的块状金属镁。
工艺流程如附图1,其按以下步骤完成:
(1)采用菱镁矿粉为原料,以反应(a)菱镁矿中氧化镁摩尔化学当量的1~5倍配入还原剂煤,或再添加催化剂,混合均匀,得到菱镁矿和煤的混合原料;
MgO(s)+C(s)=CO(g)+Mg(g) (a)
所述原料为MgO≥41wt%的菱镁矿,催化剂纯度为99wt%以上的氟化钙,添加量占混合原料量的7~12wt%;
(2)将上述混合原料,以5MPa~50MPa压力压制成高0.5-1.5×直径1-3cm的块料;
(3)将块料装入真空炉中,控制炉内压力20~700Pa、以5~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700℃,保温20~50min,使物料完成热分解及焦结过程;
(4)保持炉内压力20Pa~700Pa、以5~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1300~1500℃的条件下还原熔炼40~60min,得到镁蒸气;
保持炉内温度1300~1500℃,使镁蒸气在200~550℃的冷凝器上冷凝,炉内压力控制在60~300Pa;
(5)当真空炉内压力达到<20Pa后,关闭真空泵,冷却至室温下,打开真空炉,在冷凝器上收集得到结晶良好的金属镁块。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真空炉内完成原料分解焦结、碳热还原过程,流程简单,便于操作;原料价格低廉、易得,金属镁块结晶良好;整个反应过程在真空中进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89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火耐候抗震钢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工具刃口淬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