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苹果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8879.X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19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鸣;甘瑾;马李一;张弘;石雷;陈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B7/153 | 分类号: | A23B7/153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50224***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苹果 漂白 紫胶 复合 保鲜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果保鲜剂,尤其是一种苹果漂白紫胶保鲜剂,属于农作物保鲜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水果涂膜保鲜方法因制造技术简单,使用成本低,不需要较大的设备投资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涂膜保鲜剂的关键成分为被膜剂。由于化学涂膜保鲜剂的使用,会使有毒物残留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甚至出现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伤害事件,而且长期使用还会导致果蔬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污染环境。因此开发与研究天然保鲜剂,已成为保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天然被膜剂材料主要有:蛋白质、多糖、脂类及其复合物。蛋白质膜是在分子间形成二硫键,从而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膜常用的有大豆蛋白、面筋蛋白、玉米醇溶蛋白以及胶原蛋白等,虽然具有良好的阻氧性,但阻水保湿性较差,易使水果失水;多糖类天然被膜剂常用的有改性淀粉、改性纤维素、壳聚糖、魔芋葡甘聚糖等,这类天然被膜剂通常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透明性,其中,壳聚糖膜对许多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但由于多糖类的大分子具有一定的亲水性,所以也具有相对较高的透水汽性,保水性较差;脂类成分有植物油、脂肪酸及其单甘酯、蜂蜡和表面活性剂等。用它们形成的膜具有很好的阻水性,但膜的机械性能很低,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另外这些天然物质大部分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当对果蔬进行涂膜保鲜的同时,又会成为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进而加速了保鲜样品的霉变腐烂。紫胶是紫胶虫寄生在植物上分泌出的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天然树脂,为纯天然物质,无毒副作用,具有防水、防腐、粘合力强、固色性好、无毒等特性,而且紫胶所形成的膜也具有良好的阻水性和一定程度的气体选择透过性,原料容易取得,作为保鲜剂中的成膜基质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苹果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只要阻止呼吸高峰的出现,就能有效延缓果实采后的衰老后熟及营养成分的消耗损失,漂白紫胶膜对于降低苹果的呼吸强度、阻止水分的散失具有明显的作用。苹果在采后贮藏中还会因真菌病原的浸染而发病腐烂。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有效抑制苹果水分损失,降低其呼吸强度,延缓苹果的后熟,防止苹果腐烂的苹果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
本发明针对引起苹果贮藏过程中发生斑点病、轮纹病、青霉病等的病原真菌,采用多种天然植物提取液进行抑菌试验,筛选出对苹果贮藏过程中发病腐烂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抗病抑菌剂,并将筛选出的抑菌剂与漂白紫胶、生长调节剂等配制成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再结合氯化钙预处理,对苹果进行涂膜保鲜处理,使苹果在常温条件下的贮藏期内保持较好的品质,有效延长了果实的贮藏期和货架期。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苹果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漂白紫胶溶液 5~30%
桉叶提取物 5~15%
高良姜提取物 10~20%
桂皮提取物 10~20%
连翘提取物 5~15%
赤霉素 20~100ppm
水 余量。
所述苹果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经下列方法配制:先用适量乙醇溶解赤霉素,然后加入到漂白紫胶溶液中,充分混合均匀后,在混合溶液中再加入桉叶提取物、高良姜提取物、桂皮提取物及连翘提取物及水,混合均匀即得保鲜剂产品。
所述漂白紫胶溶液为含漂白紫胶质量48%的水溶液,其由下列质量百分比的原料:
漂白紫胶 48.00%
丙二醇 24.00%
油酸 12.92%
氢氧化钠溶液 适量
水 余量
经下列方法制备:先将丙二醇加热至110℃,加入漂白紫胶搅拌至其全部溶化,温度降至100℃时,加入油酸混合均匀,温度继续降至70℃-80℃时,用浓度为1%-3%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漂白紫胶溶液PH值至7.5-8.0,然后加入余量水混合,即制得漂白紫胶含量为48%的漂白紫胶溶液。
所述漂白紫胶、丙二醇、油酸及氢氧化钠原料均为市购产品。
所述桉叶提取物、高良姜提取物、桂皮提取物及连翘提取物均通过下列现有技术的常规方法进行制备:
将植物材料桉叶、高良姜、桂皮、连翘分别经:
A、原料粉碎,并过20目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88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