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核桃嫩叶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剂及提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8276.X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8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彭春秀;龚加顺;刘海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3472 | 分类号: | A23L3/3472;A23L1/28;A23L2/44;A23D7/06;A23D9/06;A23B4/18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金耀生 |
地址: | 650093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桃 嫩叶 提取 天然 抗氧化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抗氧化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从核桃嫩叶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剂及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抗氧化剂是一类能有效阻止或延缓自动氧化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油脂及含油食品的加工中。传统的抗氧化剂主要是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醚(BHT)等化学合成抗氧化剂。但70年代以来人们不断发现合成抗氧化剂有一定毒性,有的甚至能致畸、致癌,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或禁止使用某些合成抗氧化剂。
许多植物中都含有天然抗氧化剂成分,其毒性均远远低于合成抗氧化剂。开发利用天然抗氧化剂已成为当今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从茶叶、大豆、中草药及香辛料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的报道。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核桃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VB、VC、VD、VE和核桃醌、鞣质及黄酮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对患维生素缺乏症、淋巴结、甲状腺肿大、黄疽病、结核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核桃嫩叶中提取的天然抗氧化剂及提取方法。该天然抗氧化剂可以广泛用作调味品、肉制品、饮料和食用油等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本发明的从核桃嫩叶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的方法如下:
核桃嫩叶(一芽一叶至一芽六叶,下同)用水清洗后,太阳晒干或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至40目,按1kg粉碎品加乙醇水溶液(70%,乙醇/水,v/v)8kg,在50℃恒温水浴中保温回流浸提5小时,离心式过滤分离,收集滤液,残渣再用相同方法提取三次后,合并滤液,滤液用真空减压浓缩(80℃)处理,回收乙醇,浓缩膏状物再溶解于蒸馏水(1∶3比例,v/v)中,离心过滤去除水不溶物,水溶液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每次1∶1比例,v/v)五次,合并萃取液,用真空减压浓缩(80℃)干燥,回收乙酸乙酯,得到浓缩膏状物,该膏状物再进行真空干燥(60℃),即得浅黄色核桃叶天然抗氧化剂,呈黄色,有光泽,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酸乙酯。
得率:
500g干粉------14.5g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
1kg干粉------25.8g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
1t干粉------25.8kg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
该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中主要为类黄酮类物质,其水溶液滴在滤纸上,待其干燥后,即刻放入装有氨水的三角瓶中密封后观察所滴液滴位置处显出黄色斑点;该提取物与1%FeCl3水溶液摇匀后显蓝黑色,而与H2SO4反应生成黑褐色产物。
抗氧化活性:按照GB5009.37-85的测定方法,对添加有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的食用菜油在强化保存期间的过氧化值(POV)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该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当该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添加量超过0.02%时,其抗氧化效果优于0.02%的BHT。本发明的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天然、安全、高效,富含核桃醌、鞣质及黄酮类等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原料丰富,生产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核桃嫩叶(一芽一叶至一芽六叶,下同)用水清洗后,太阳晒干或烘干,经粉碎机粉碎至40目左右,按1kg粉碎品加乙醇水溶液(70%,乙醇/水,v/v)8kg,在50℃恒温水浴中保温回流浸提5小时左右,离心式过滤分离,收集滤液,残渣再用相同方法提取三次后,合并滤液,滤液用真空减压浓缩(80℃)处理,回收乙醇,浓缩膏状物再溶解于蒸馏水(1∶3比例,v/v)中,离心过滤去除水不溶物,水溶液利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每次1∶1比例,v/v)五次,合并萃取液,用真空减压浓缩(80℃)干燥,回收乙酸乙酯,得到浓缩膏状物,该膏状物再进行真空干燥(60℃),即得浅黄色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呈黄色,有光泽,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酸乙酯。
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
称取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溶解于少许蒸馏水或乙醇后,按照0.015%-0.15%(核桃嫩叶天然抗氧化剂/油,w/100mL)的浓度加入到食用油中,即可起到抗氧化作用。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82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