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理湖泊水华的自动化除藻船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7673.5 | 申请日: | 2008-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潘纲;张增光;陈灏;张木兰;田秉晖;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E02B15/04 | 分类号: | E02B15/04;E02B1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理 湖泊 自动化 | ||
1.一种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治理的自动化除藻船,该 船设有表层机械收藻装置、中层絮凝除藻装置、底层机械 吸藻装置、藻类集中净化装置、藻类脱水装置、翻板、排 污泵、管路系统、发电机以及电控系统平台,具体地说, 表层机械收藻装置通过在船体前端设置刮藻铲来实现表 层收藻;中层絮凝除藻装置通过在船体前部左右和尾部设 有具有多个喷头可拼接并可转向的管路来实现絮凝除藻; 底层机械吸藻装置通过设置吸藻头、吸藻管、一端与船体 固定,另一端与吸藻装置硬性挡板连接的吸藻头托架及通 过连接环与吸藻头拖架连接的吸藻高度调整装置来实现 底层吸藻;藻类集中净化装置通过船舱内设置自吸无阻塞 排污泵、储藻仓、藻类脱水装置及管路系统来实现藻类、 泥土和水的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层 机械收藻装置在船体前端设有梯形表层刮藻铲,梯形表层 刮藻铲底部与水平方向设有一定的可调倾角,铲入水面的 深度可调节,左右两端及后端设有挡板,后端接吸藻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层 絮凝除藻装置在船体两侧和尾部设有伸向水面的可转向 的空心横杆,并在该横杆上设有若干喷头,可对改性土壤 絮凝剂进行自动化喷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层 机械吸藻装置,是由多个伞形扁嘴结构的吸藻头并排于一 根管轴上,外围由数根圆管相间组成的滚轮所包围,吸藻 头上部是一个空心的舱,在吸藻装置前端半包有硬性挡 板,吸藻头拖架为硬性杆形材料,一端与船体固定,另外 一端通过软性材料与吸藻装置的硬性挡板连接,在吸藻头 拖架中段设置一连接环,与吸藻高度调整装置连接,吸藻 管使用柔性管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藻 头,通过调节该吸藻头上方空心的舱中注入水的量,可调 节吸藻头对底泥的压力与浮力,并与泵吸的力量的调节共 同作用可达到选择性吸底层藻絮体,而不吸底泥的功能; 通过吸藻头前的硬性挡板使吸藻头在被拖动时,可有效越 过湖底障碍物而不被卡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船的两侧有可 折叠的翻板,翻板的朝向湖面的一侧装有浮筒,从而一方 面可缩小运输中船体的宽度,同时增加湖中操作时船体的 稳定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船舱内设有自 吸无阻塞排污泵来为吸藻装置提供吸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藻类 集中净化装置、藻类脱水装置,通过船舱内的自吸无阻塞 排污泵将藻、水、泥混合物吸入藻类集中净化装置中,通 过浮选将藻类与泥及部分水分离,浮选出来的藻类进入藻 类脱水装置与水分离,脱水装置排出的水与净化装置排出 的水、泥一同通过管路系统排出船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船舱内设藻类 脱水装置和管路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船,其特征在于船内设有发 电机及电控系统操作台,可以使各工序在船上进行,便于 自动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76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持式DLP多媒体投影机
- 下一篇:孕妇胎教护腰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