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水沉积物柱状样采样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56757.7 | 申请日: | 2008-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1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 发明(设计)人: | 王雨春;周怀东;万晓红;陆瑾;刘晓波;袁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江崇玉 |
| 地址: | 100038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浅水 沉积物 柱状 采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样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环境科学研究、保护的浅水湖泊、河流中沉积物柱状样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湖泊和河流的沉积物监测和质量评价是水环境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沉积物采样技术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掘式采样器由于封闭性能差,沉积物在采样过程中容易流失,样品的代表性较差,无法采集到原状的沉积物柱状样品。在浅水湖泊和河流中,依靠自重下切的柱状采样器的采样深度受下冲力的限制,只能采集到有限深度的沉积物样品,由于该类采样器操作复杂,不适用于大规模的采样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易于携带、便于操作的、适应各种野外采样条件,并且采样效果好的浅水沉积物柱状样采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浅水沉积物柱状样采样装置,包括取样管组件、加力组件和设置在取样管组件和加力组件之间的连接头组件,所述的取样管组件包括采样管;所述的连接头组件包括由螺栓连接的下法兰和连接件、设置在下法兰和连接件之间的密封件、连接在连接件上的连接头和设置在连接头和连接件内的单向阀;所述的加力组件包括连接在连接头上的多个中空连接杆,连接杆的顶部设有通气丝堵;所述的采样管穿过下法兰和密封圈,伸入连接件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连接组件下部。
所述的采样管为有机玻璃管,其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不锈钢保护套。
所述的连接杆上部两侧设有加力手柄,所述的多个连接杆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的密封件为橡胶密封圈。
所述的连接件为一端敞口的圆柱体,另一端设有通过单向阀密封的通口,其上还设有螺栓孔。
所述的连接头焊接在连接件的上部,所述的连接头通过螺纹和连接杆连接。
本发明在采样过程中,进入采样管的水通过单向阀排出,保持采样管水道通畅,不会对沉积物施加额外压力,保证采样过程中不对沉积物产生明显的侵蚀和扰动,保持沉积物柱状样品的原始状态,采样效果好,并且本发明结构紧凑、易于携带、便于操作、能够适应各种野外采样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力调节丝堵,2加力手柄,3连接杆,4连接头,5连接螺栓,6单向阀,7连接件,8下法兰,9采样管,10固定螺栓,11不锈钢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见图1,一种浅水沉积物采样装置,由取样管组件、加力组件和设置在取样管组件和加力组件之间的连接头组件组成,取样管组件由有机玻璃采样管9、不锈钢保护套11及固定螺栓10组成;连接头组件由连接件7、下法兰8、橡胶O型圈密封件、单向阀6、连接螺栓5和连接头组成;加力组件由连接杆3、加力手柄2、压力调节丝堵1组成。
采样管9为标准配置有机玻璃管,还可以使用PVC管或选用金属管,有机玻璃管方便对采集样品的观察,而且耐用,有机玻璃管底部还设有不锈钢保护套11,不锈钢保护套11用螺栓10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部,以保护有机玻璃管在采样过程中不受损伤。
连接头组件的连接件7和下法兰8由螺栓5连接,连接件7和下法兰8之间设置橡胶O型密封圈,采样管9上部穿过下法兰和密封圈,伸入连接件7内,通过螺栓5紧固压缩橡胶O型密封圈,密封件还可选用塑胶材质的,密封圈变形后卡紧采样管9,使采样管9固定连接在连接组件下部,松开螺栓5后,采样管9可以方便取出,连接件7上放置有单向阀6,通过单向阀6可将连接件7上部密封,连接头4焊接在连接件7的上部,连接头7上部设有螺纹,通过螺纹和连接杆3连接,连接杆3为中空的铝合金管,连接杆3上设有螺纹,通过螺纹可任意连接成不同的的长度,通过调节连接杆长度实现对不同水深的采样需要;连接在最上面的连接杆3上部两侧焊接有加力手柄2,连接杆3顶端设有压力调节丝堵1,加力手柄2方便采样过程中提供采样管9的下切力,连接杆3顶端设置压力调节丝堵1,以控制采样管内的水柱压力。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67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