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薯类原料制备乙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6219.8 | 申请日: | 200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7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民;姜勇;王东涛;林海龙;邓立康;岳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06 | 分类号: | C12P7/06;A23N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桐;顾映芬 |
地址: | 100005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薯类 原料 制备 乙醇 方法 | ||
1.一种采用木薯制备乙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去皮后的木薯粉碎, 将粉碎后的产物与酶混合、酶解,得到酶解产物;发酵该酶解产物,从发酵 产物中分离乙醇,然后从废液中回收固体残渣,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的方 法包括先将去皮后的木薯进行一次粉碎,得到一次粉碎产物,将部分一次粉 碎产物进行二次粉碎,得到二次粉碎产物,将剩余部分的一次粉碎产物与去 皮后的未粉碎的木薯混合然后进行一次粉碎;所述从废液中回收固体残渣的 方法包括去除废液中的水,得到含水量小于60重量%的滤饼,然后对滤饼 进行烘干,得到固体残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剩余部分的一次粉碎产物为全 部一次粉碎产物重量的5-20重量%;剩余部分的一次粉碎产物占剩余部分 的一次粉碎产物与去皮后未粉碎的木薯的总重量的5-20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剩余部分的一次粉碎产物为全 部一次粉碎产物重量的5-10重量%;剩余部分的一次粉碎产物占剩余部分 的一次粉碎产物与去皮后未粉碎的木薯的总重量的5-10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一次粉碎产物中,木薯的平均 颗粒直径为2.5-10毫米;二次粉碎产物中,木薯的平均颗粒直径为1.6毫米 至小于2.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含水量小于60重量%的滤 饼是通过对所述废液进行过滤和压榨得到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滤的条件包括过滤的压 力为0.4-1MPa,过滤的时间为2-8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滤的条件包括过滤的压 力为0.5-0.8MPa,过滤时间为4-6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压榨的条件包括压榨的压 力为10-25MPa,压榨的时间为0.2-2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压榨的条件包括压榨的压 力为15-20MPa,压榨的时间为0.5-1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滤和压榨是通过隔膜压 滤机实现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烘干的条件包括烘干温度 为100-200℃,烘干时间为0.2-2小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木薯为鲜木薯与干木薯的 混合物,所述干木薯与鲜木薯的重量比为1:1.5-2.5。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木薯为鲜木薯,鲜木薯通 过使用一种薯类去皮设备进行去皮,该薯类去皮设备包括机座(1)、滚筒(2)、 螺旋式进给器(3)和驱动装置,滚筒(2)可转动地安装在机座(1)上, 滚筒(2)具有进料口(4)和出料口(5),所述螺旋进给器(3)位于滚筒 (2)中并与滚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滚筒(2)和螺旋 进给器(3)一起转动;鲜木薯去皮的方法包括鲜木薯通过所述进料口(4) 放入到所述滚筒(2)中,利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滚筒(2)和螺旋进给器(3) 一起转动;所述滚筒(2)的内壁上具有摩擦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摩擦结构为一条或多条 带肋钢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带肋钢筋与滚筒(2)的 中心轴线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滚筒(2)的倾斜角度为 0-15度,长度为2-10米;滚筒(2)和螺旋进给器(3)的转动速度为2-50 转/分钟。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螺旋进给器(3)的螺距 为0.3-0.8米,螺纹高度为0.1-0.4米。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源、 传动链和链轮(6),链轮(6)固定在滚筒(2)上,传动链将驱动源的动力 传递给链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621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