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硫酸铁复合混凝剂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5112.1 | 申请日: | 2008-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4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龙;程芳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49/14 | 分类号: | C01G49/14;C02F1/52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耀田 |
地址: | 030006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 硫酸 复合 混凝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用混凝剂,具体属于一种聚合硫酸铁复合混凝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构成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提高水处理能力和效率成为重要的解决水资源短缺,净化水质的重要途径。藻类普遍存在于天然水体中,是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对水质、水处理过程和效果影响深远。近年来藻类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藻类引发臭味、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下会产生毒素,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动物学实验发现藻类毒素可能有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藻类导致混凝剂的投加量增加,矾花轻浮,堵塞滤料等干扰水处理过程。目前国内饮用水除藻仍以预氧化和混凝、沉淀/气浮为主要手段。
聚合氯化铝(PACl)是继明矾、硫酸铝之后混凝性能较好、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种高分子混凝剂,在国内外混凝剂市场上均有较高的占有率。但铝盐混凝剂形成的絮凝体沉降速度慢、除藻效率低、在低温低浊水混凝处理中易造成“跑矾花”现象;同时在处理含油废水和某些高悬浮物高浓度有机废水时,不能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铝盐混凝剂的使用还会给环境带来溶解铝含量增高等问题。使用聚合硫酸铁(PFS)进行混凝处理,不仅避免了溶解性铝危害,而且具有混凝能力强、矾花大、沉降快、pH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但因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和在水中的残留色度、腐蚀性等问题,尽管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其推广应用范围和市场份额仍与PACl不能抗衡。可见研究生产PFS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开发其他聚合铁混凝剂新产品,进一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提高效果、增强产品竞争力,是聚合铁混凝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有较长的分子链,可以在两个或多个颗粒间架桥,加速粒子沉降;其上的大量基团还可起到吸附、电中和等作用。但单独使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效果、成本等方面和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相比缺乏竞争力;因而更多的利用途径是和无机混凝剂配合使用。
技术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性能优良,使用过程矾花形成迅速、结构密实、沉降性能好,除藻效率高,有机物去除效果好,腐蚀性小;且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性能稳定的聚合硫酸铁复合混凝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聚合硫酸铁复合混凝剂,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得:
1)取铁屑,用0.5~1mol/L硫酸溶出铁,溶出温度50~90度,时间2~4hr,滤去不溶物,滤液为暗黄褐色;
2)在上述滤液中加入硫酸铁溶液,使滤液pH值达到0.5~1.0,滤液中铁含量达到0.1~1.0mol/L,在搅拌G值13~150S-1、室温条件下,利用缓慢滴碱法,加入1~2mol/L Na2CO3溶液合成聚合硫酸铁,使聚合硫酸铁碱化度为0.3~1.0,优选0.3~0.5;
3)将上述聚合硫酸铁在室温下陈化2~8小时,优选3小时,得到稳定的聚合硫酸铁;
4)取经陈化的聚合硫酸铁,在搅拌G值50~150S-1、室温条件下,缓慢滴加质量浓度为0.1~1.0%、分子量在300-1000万和离子度在20-50%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加入聚丙烯酰胺的量与聚合硫酸铁中的铁的质量比为1∶23~200,反应1~2小时,制成硫酸铁复合混凝剂,该产品为棕红色透明液体。
所述的铁屑可以用含铁丰富的工业废料如铁尾矿等代替。
本发明硫酸铁复合混凝剂可用于水的混凝处理,特别是水中除藻。
一种利用硫酸铁复合混凝剂在水中混凝除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臭氧预氧化:臭氧剂量0.5~2.0mg/L,接触时间4~15min;
(2)采用硫酸铁复合混凝剂混凝处理:混凝剂剂量根据烧杯试验法确定,混凝水力条件:快速混合G值100~300s-1、时间0.5~2.0min;慢速反应G值10~30s-1、时间15~40min,慢速反应开始5~10min时投入石灰,调节pH值到7.0~7.5;
(3)静置沉淀:沉淀时间大于15min。藻类去除率达到95.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51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