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震预测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3794.2 | 申请日: | 2008-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4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段旭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00 | 分类号: | G01V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387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震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仪器分析技术领域,涉及地震监测的新方法,更具体的说是通过检测地下二氧化碳的指标参数变化进行地震预测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地震仍然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给人类生命与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对各种前兆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大小、地点和时间作出明确的判定,并将此判断向社会公众发布。因此,地震预报必须包括三项内容,即未来地震的震级、发生的地点、发生的时间总称为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研究表明:气体地球化学前兆现象可以反映地震活动。一些地震前兆如地下水、气体以及某些动物前兆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震前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有关。然而,地下气体的释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其产生、运移和释放的过程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除了气体组分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外,气体源区的物质成分、应力状态、环境特征以及气体释放区的地质背景、构造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对气体的释放产生重要影响。
利用断层气预报地震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其中CO2能灵敏地反映地壳应力状态的变化,是地震前兆的灵敏指标之一。就断层气CO2的测定技术方法而言,目前国内外主要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由于气相色谱仪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测定的技术条件和环境要求苛刻等使得我国的绝大多数台站无法配备,从而影响了断层气CO2方法的推广应用。再有目前利用断层气预报地震的方法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二氧化碳来源的地层比较浅,含量比较底,浓度变化不明显,监测的灵敏度较差。因此,从我国目前的地震监测实情来看,发展快速、简便、价廉的测定断层气CO2新方法,无疑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地震预测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1)确定地震监测点,建测定孔,然后在深井中放入一个下端开口的测定套管;深井深度在100-15000米。优选深井深度在1500-8000米。
(2)向测定套管中注入0.05-11MPa压力二氧化碳,便二氧化碳向深部地层周围环境扩散;
(3)当地震前地下应力发生变化,检测下列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来确定地震的异常:(1)二氧化碳压力测定(2)二氧化碳气体温度测定(3)二氧化碳中氡、氦、氢、硫的测定。
本发明所述套管的下端开口形状不限,直径在50-500毫米。
本发明所述的深井套管中注入的二氧化碳优选在0.1-5MPa。
CO2快速测定法是一种化学反应法,与气相色谱法的测定原理不同,它们测出的CO2数据的含义也不同。CO2快速测定法是一种积累测量法,其含义是1天内测定孔中释放出的CO2总量,单位为mg/d。气相色谱法是一种相对测量法,其含义是单位体积中CO2所占的相对百分比,单位为mg/d单就在地震前兆观测中的应用而言,与气相色谱法比较,CO2快速测定法有以下点优势:
①CO2快速测定管只选择性地与CO2发生反应,其他气体组分含量的变化不会引起CO2总量的变化,因而能真实地反映CO2释放规律,而对气相色谱法来说,如果样品中其他气体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那么CO2的相对百分比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CO2的真实动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师范大学,未经天津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37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