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3744.4 | 申请日: | 200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昭;刘运陶;方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7/24 | 分类号: | F02C7/2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宏祥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机热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降低噪声的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机热泵是一种以天然气为能源,通过燃气发动机带动压缩机驱动整个系统,达到制冷与供热目的的空调系统。燃气机热泵作为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必将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燃气机热泵机组噪声峰值大、频带宽。
目前国内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设计均是根据经验公式以一维声波方程为理论基础进行计算的,或直接根据实际经验来加工,而且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依靠经验计算设计的散热系统并不一定能保证机组的工作温度在实际温度范围之内,故现有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存在以下缺陷:
1、隔声效果差
声波行为是一种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传统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只考虑声波在某一方向的传播,在设计时对实际问题描述不准确,造成隔声效果差。
2、结构设计不合理、不方便拆卸移动
单纯的依靠以往实际经验制造的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结构不合理,拆卸不方便,不便于移动。
3、散热性差
由于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本身所采用的材料也是隔热材料,而降噪系统内空间温度过高将影响到机组正常运行。而现有技术对如何设计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只是采用经验计算,设计的散热系统开孔不合理导致降噪性能骤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降噪效果好的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包括噪声控制装置和安装在燃气机上、延伸出噪声控制装置外的抗性消声器;所述噪声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将燃气机热泵与外界隔离的罩体,所述罩体包括龙骨和与其相连的侧壁和顶,所述侧壁和顶由四层粘接组成,所述四层从内到外依次为防止吸声层脱落和污染的护面层、吸声层、阻尼层、隔声层。
所述吸声层由多孔玻璃纤维材料制成。
所述隔声层是由镀锌钢板制成。
所述护面层是由一层玻璃布和一层穿孔率为20~25%的穿孔钢板制成。
所述罩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的风道呈“Z”形或“S”形。
所述进风口的进风通道为折弯形,折弯角度为110~150度。
所述罩体的侧壁和顶通过燕尾钉与龙骨固定连接。
所述罩体的内部安装有温控报警器。
所述消声器包括两个扩张室,扩张室之间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消声器的扩张比为3.5~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的侧壁和顶采用从内到外依次为护面层、吸声层、阻尼层、隔声层四层粘接而成的结构并且采用双室抗性消声器,因此,降噪效果明显;本发明的罩体侧壁和顶采用燕尾钉与龙骨固定连接的方式,密封性能好,并且方便拆卸和移动;通过在侧板开孔,形成“Z”形或“S”形风道,通风散热性好。本发明可以推广应用到燃气机动力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壁和顶的剖面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进风口剖面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燃气机热泵,2、龙骨,3、出风口,4、缺角与出风方向垂直的侧壁,5、温控报警器,6、左侧壁,7、进风口,8、护面层,9、吸声层,10、阻尼层,11、隔声层,12、进风通道,13、双室消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燃气机热泵的降噪系统,包括噪声控制装置和安装在燃气机上、延伸出噪声控制装置外的抗性消声器13。所述抗性消声器13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型号规格,在本实施例中,抗性消声器13包括两个扩张室,扩张室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消声器的扩张比为3.5~4。
所述噪声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将燃气机热泵1与外界隔离的罩体,所述罩体包括龙骨2和与其相连的侧壁和顶,所述侧壁和顶由四层粘接组成,罩体的侧壁和顶通过燕尾钉分别与龙骨固定连接。本发明罩体的内部安装有温控报警器5。本发明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风口7和出风口3,进风口7和出风口3之间形成的风道呈“Z”形或“S”形,为了使风道呈“Z”形或“S”形,在本实施例中,罩体远离进风口7的斜上部为缺角结构,缺角与出风方向垂直的侧壁4上设置有出风口3。进风口7位于左侧壁6的中下部,排风口3位于侧板4的大体中间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37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