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燃气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3459.2 | 申请日: | 2008-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8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高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永生 |
主分类号: | F24B1/02 | 分类号: | F24B1/02;C10B53/02;C10J3/20;F24B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天津市宝***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炉灶领域;具体地说属于可燃气发生器领域。
背景技术
在农村,每当秋收就会产生大量秸杆,这些秸杆只有一部分被利用作为饲料或燃料,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被就地焚烧,不但浪费了大好的资源,而且无益地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每到冬天,农户取暖还要买煤来直接燃烧,一冬的取暖费要花1000元左右,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将秸杆或煤直接在灶内燃烧,都会产生大量灰烬,污染室内环境,因此限制了使用。
现有的一些气化燃烧炉虽然也能将秸秆或煤转化成燃气再用于做饭或取暖,但是其中一些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另外一些气化燃烧炉构造不够合理,导致所产生的燃气混杂了过多的不可燃物质,如水或灰烬,造成燃烧值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更为简单,热效率更高的可燃气发生器,以便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解决农村烧饭、取暖的问题。
可燃气发生器,包括燃烧筒和燃烧筒上端的密封盖;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筒的下方设有进气空气筒,进气空气筒一端与燃烧筒底面固接,另一端开口向上与挡板固接;挡板将燃烧筒分为上下隔绝的两个空间,在挡板对应于进气空气筒的部位设有若干进气孔,在挡板对应于进气空气筒以外的部位设有若干出气孔;在燃烧筒底面对应于进气空气筒的部位穿入进气管,在燃烧筒底面对应于进气空气筒以外的部位穿入出气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挡板上设进、出气孔的结构,使不完全燃烧集中在燃烧筒的下部接近挡板的区域,经过充分燃烧后的燃料产生的细碎炭灰通过出气孔沉积到挡板下方,没有充分燃烧的燃料仍然支架在挡板上方继续进行不完全燃烧产生可燃气体,进而充分利用了燃料;同时产生更多的可燃气通过出气孔及其下面的出气管导出用于烧饭或取暖;另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自然坍塌,不需要人工搅拌,在燃烧过程中对燃烧筒内部进行清理。还通过在燃烧筒的下部增设降温水箱的结构,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燃烧中产生的热量加热水箱中的水,再对加热的水加以利用,提高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燃烧筒的热度,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其中,1密封盖,2水封槽,3燃烧筒,4出水口,5进水口,6降温水箱,7出炭口,8进气管,9出气管,10点火口,11进气空气筒,12挡板,15出烟口。
图2是挡板结构示意图,其中,12挡板,13出气孔,14进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1,附图2,可燃气发生器,包括燃烧筒3和燃烧筒上端的密封盖1;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筒的下方设有进气空气筒11,进气空气筒一端与燃烧筒底面固接,另一端开口向上与挡板12固接;挡板将燃烧筒分为上下隔绝的两个空间,在挡板对应于进气空气筒的部位洞穿若干进气孔14,在挡板对应于进气空气筒以外的部位洞穿若干出气孔13;在燃烧筒底面对应于进气空气筒的部位穿入进气管8,其上端到达进气空气筒与挡板12之间,其下端外接到空气泵上去,以便空气进入可燃气发生器内;在燃烧筒底面对应于进气空气筒以外的部位穿入出气管9,其上端到达进气空气筒以外的部位与挡板12之间,其下端外接到炉灶上去,用于烧饭或取暖。
在燃烧筒3的上部外围设有一圈水封槽2,用于灌上水来保证密封盖1与燃烧筒3的密封状态。
在燃烧筒3的下部固接降温水箱6,在降温水箱的上部设有通往燃烧筒外的出水口4,通过管道引出的热水可用于烧饭、引用、取暖或日常使用;在降温水箱的下部设有通往燃烧筒外的进水口5,通过管道接往水源。在出水口4或进水口5设有阀门,以便于节制水的出入。
在燃烧筒3上,挡板以下部位设有出炭口7,用于取出燃烧后产生的炭灰;在出炭口7内设有密封塞,可采用螺丝扣旋紧。
在燃烧筒3上,挡板以上部位设有点火口10,用于点火;在点火口内设有密封塞,可采用螺丝扣旋紧。
在燃烧筒3上方设有出烟口15,用于出烟;在出烟口内设有密封塞,可采用螺丝扣旋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永生,未经高永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34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