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52694.8 | 申请日: | 2008-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 发明(设计)人: | 余知;姜印平;张明江;杨宗玖;肖扬;贾洪;董一凯;陈炳福;李延和;马杨杨;李勋;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港第四港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F9/00 | 分类号: | G01F9/00;G01F23/30;F02M37/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肖莉丽 |
| 地址: | 300461天津市塘沽区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车载 计量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以柴油为燃料的发动机的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节约能源的前提是了解究竟使用了多少能源,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管理和充分使用已有的能源,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高投入产出的比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目前,国际和国内对使用燃油作为能源的机械的燃油消耗计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容积法(主要用于汽油发动机的燃油计量);另一种是重量法(主要用于柴油发动机的燃油计量)。两种方法只能用于实验室台架发动机常规试验。对于车载燃油计量还非常少见,并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使得我国车载柴油计量装置属于空白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适用于柴油发动机的随车计量,结构简单,计量准确可靠的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计量控制器、柴油副油箱、计量泵和计量泵驱动电机,所述计量泵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计量泵连接,所述计量泵驱动电机通过计量泵驱动电路与计量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计量泵的进油口与控制阀连接,所述控制阀通过柴油滤清器与柴油发动机的柴油箱连接,所述控制阀与柴油发动机的低压泵连接,所述控制阀与计量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计量泵的出油口与柴油副油箱的进油口连接,柴油副油箱的出油口与柴油发动机低压泵的进油口连接;在计量泵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转数传感器,在柴油副油箱中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转数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分别与计量控制器连接。
所述计量控制器包括中央处理器及其外围电路和通讯模块,所述中央处理器与通讯模块连接,所述计量泵驱动电路、控制阀分别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液位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的A/D转换端口连接,转数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的数字信号输入通道连接。
所述通讯模块为无线IC卡数据通讯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
数据输入按钮与所述中央处理器连接,显示模块通过显示驱动单元与中央处理器连接。
中央处理器的外围电路包括复位模块、工作频率震荡电路模块、电压基准电路模块、电源转换模块、时钟信号发生器,所述复位模块、工作频率震荡电路模块、电压基准电路模块、电源转换模块、时钟信号发生器分别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分别与电压基准电路模块、蜂鸣器报警模块、时钟信号发生器、显示驱动单元、显示模块和无线IC卡数据通讯模块连接。
所述计量泵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轴器与计量泵连接,所述转数传感器包括固定在连轴器上的铝环,所述铝环上设置有两个方向相反的磁性磁柱,与铝环相应的位置固定有脉冲传感器。
在柴油副油箱的侧面连接有液位观测油管。
所述液位传感器为线性滑动浮漂式传感器。
所述计量泵驱动电机为直流电动机。
本发明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1.本发明的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解决了以柴油为能源的车载油耗计量问题,为方便计量和管理动力机械以及能源的节约提供了保障。而且,结构简单,计量准确可靠,成本低廉,安装方便。
2.本发明的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采用容积和脉冲相结合的方法,能够适用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保障了计量的准确性。
3.本发明的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采用无线智能管理IC卡和单片机技术相结合,计量手段先进可靠,信息传送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智能车载油量计量检测系统的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港第四港埠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港第四港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26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