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于吸收的高蛋白血粉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51694.6 | 申请日: | 2008-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6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代祥;代亚林;代亚杰;代亚芹;代亚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代祥;代亚林;代亚杰;代亚芹;代亚玲 |
| 主分类号: | A23K1/10 | 分类号: | A23K1/10 |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栾淑华 |
| 地址: | 13370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易于 吸收 高蛋白 血粉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以畜血为原料生产蛋白饲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畜血是高蛋白的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 量元素。将畜血加工成血粉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明显增强畜禽的抗 病力并提高生长率。因此,血粉在饲料领域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然而目前市场出售的血粉如由膨化法或雾化法生产的血粉虽说是较 纯,蛋白含量(80—86%)较高,但不易被畜禽消化吸收,能够吸收的 只有9—10%,大部分白白浪费掉。而发酵法生产的血粉都加入其它物 质不是纯血粉,蛋白含量一般不足50%相对较低,畜禽消化吸收的也不 理想。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易于吸收的高蛋白血粉的制备方法 ,主要是解决现有膨化血粉与雾化血粉不易被畜禽吸收,造成资源浪 费,发酵法生产的血粉不纯,蛋白含量较低,畜禽消化吸收率不理想 的问题。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使用经检疫过的畜禽屠宰后的鲜血为原料,依次 经粉碎、过滤、蒸煮、脱水、粉碎、干燥的工艺制得,所述蒸煮工艺 是在130—140℃、3—4个标准气压下蒸煮15分钟,使蛋白外壳薄膜在 高温高压中相互冲撞,在摩擦过程中逐渐软化。
本发明由于采取了上述工艺,尤其是利用高温高压进行蒸煮的工艺过 程,使畜禽原料血在转动中均匀加热,在加热中均匀搅拌,使蛋白外 壳薄膜在高温中相互冲撞,在摩擦中逐渐软化,使软化后的蛋白外壳 薄膜动物食用后能易于消化吸收,其吸收率可由原来的9—10%提高到 45—50%。使蛋白资源得到进一步有效利用。它不仅蛋白质含量高(经 检测猪、牛血粉 可达86.5%,鸡血可达75%以上)、易被畜禽消化吸收(吸收率最高可 达50%),且血中所含其它元素不被破坏。只要在畜禽饲料中加入 5 %的本发明,便能提供动物体内日常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 其它微量元素,在全面补充所需营养的同时,明显提高畜禽生长速度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灭菌性强,预防疾病效果显著。该发明可为无菌 产品,有明显增强畜禽免疫功能和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在饮饲料 中加入5%的本发明血粉和羽毛粉能解决鸡叼肛、猪咬尾的坏毛病,同 时增加动物进食量,鸡、鸭、鹅吃后能增加产蛋率,且蛋壳表面光滑 ,蛋黄油汪汪发红。肉食鸡、鸭、鹅、育肥猪生长快、出肉率高。经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化验结果进一步证明:本发明含粗蛋白、猪、牛血 蛋白达80%以上,鸡血蛋白75%以上,含水率低于12%,杂质低于4%。是 目前国内优质高蛋白血粉产品。该发明的工艺设备简单、成本低效益 高、适合批量生产,产品的性能指标稳定、适宜多种畜禽食用、具有 推广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制备是使用经检疫过的畜禽屠宰后的鲜血为 原料,经粉碎、过滤、蒸煮、脱水、粉碎、干燥的工艺制得。
将经检疫过的畜禽屠宰后的鲜血用粉碎机进行粉碎,主要是考虑所收 畜禽血中存在凝血,经粉碎后变成血浆,然后把血浆经过滤机过滤, 去除杂质,血浆一定要纯净,不得掺入任何物质。过滤后的血浆不能 存放时间过长,在春、秋、冬季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夏季不能超过3 小时。过滤后血浆及时放入蒸球内高温高压环境中进行蒸煮,蒸煮是 在130—140℃高温,3—4个标准气压条件下进行,蒸煮时间为15分钟 。由于蒸球的特殊结构,使畜禽原料血在转动中均匀加热,在加热中 均匀搅拌,使蛋白外壳薄膜在 高温高压中相互冲撞,在摩擦过程中逐渐软化,经过15分钟的蒸煮, 血中蛋白外壳薄膜基本软化,再投入脱水容器中进行挤压,10分钟后 取出完成脱水过程。脱水后形成的血块送粉碎机进行粉碎,最后将粉 碎后的血粉用干燥机烘干或自然风干即可。本发明为优质高蛋白血粉 ,特别容易被动物消化吸收,是理想的畜禽饲料添加剂。具有广阔的 发展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代祥;代亚林;代亚杰;代亚芹;代亚玲,未经代祥;代亚林;代亚杰;代亚芹;代亚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16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