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磺化聚酰亚胺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051637.8 | 申请日: | 2008-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4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喜;李玉邯;金日哲;高连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32B15/08 | 分类号: | B32B15/08;C08G73/10;C08J5/18;C23C18/20;C23C18/42 |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 地址: | 13002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磺化 聚酰亚胺 金属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磺化聚酰亚胺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onic polymer metal composite,IPMC),是一类典型的电活性聚合物,其具有特殊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它在较低的电压激励下,可产生较大的位移形变。与传统机器运动部件相比,这类材料具有低密度、有弹性、容忍破坏、较大的应变等与生物肌肉相似的特性。因此,利用IPMC的这些特点可制作出具有高度的可操纵性、无噪音、动作灵活、可类似模仿人体手臂动作的仿真肌肉。此外,IPMC材料与某些人体环境相容性好,适用于人体软组织,能用来制作某些生物医学材料,其还可应用于致动器、传感器等方面。目前,IPMC用的高分子基体膜材料几乎均为Nafion、Flemion、Aciplex等系列的全氟碳链离子聚合物,而非氟离子聚合物用于制造IPMC的报道几乎没有。由于现有IPMC的全氟碳链离子聚合物价格昂贵,而且以它们为基体的IPMC膜材料表现出驱动力偏低,直流刺激产生永久形变等缺点,这直接限制了IPMC膜材料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廉价的、高性能的可替代的基体材料。(M.Shahinpoor,Electrochimica Acta 2003,48,2343;M.Shahinpoor,and K.-J.Kim,Smart Mater.Struct.2004,13,1362-1388)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磺化聚酰亚胺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其内容包括磺化聚酰亚胺基体材料的制备及其表面电镀两个部分。
1.磺化聚酰亚胺基体材料的制备
化学反应路线如下:
式中,X的范围是0.2-0.8;
所述的二酐是以下结构式的二酐任意一种:
1,4,5,8-四酸萘二酐 4,4’-联萘-1,1’,8,8’-四酸二酐;
所述的磺化二胺为以下结构式的磺化二胺任意一种:
4,4’-二氨基二苯醚-2,2’-二磺酸 4,4’-二氨基-1”,3”-二苯氧基联苯-3”,3”’-二磺酸
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二磺酸 4,4’-二氨基-1”,4”-二苯氧基苯-2”-磺酸;
所述的二胺为以下结构式的二胺的任意一种:
4,4’-二氨基-1”,3”-二苯氧基联苯 4,4’-二氨基二苯甲烷
4,4’-二氨基二苯醚 4,4’-二氨基联苯 4,4’-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联苯
;
制备步骤如下:将二酐、磺化二胺、二胺、苯甲酸和三乙胺加入到氮气保护的间甲酚中,升温到80℃搅拌反应5h,再升到180℃反应8h,反应冷却后沉入丙酮中,洗涤后干燥,得到磺化聚酰亚胺物料;将得到的磺化聚酰亚胺物料重新溶解于N,N-二甲基乙酰胺中铺膜,在60℃干燥1-2天,接着在乙醇中洗涤,除去溶剂,放入1mol/l的硫酸当中10天进行离子交换,去除掉三乙胺,取出放入去离子水中浸泡3天,除掉膜中过量的硫酸,得到宗黄色聚酰亚胺基体材料;所述的二酐、磺化二胺、二胺、苯甲酸和三乙胺的摩尔比为1∶x∶1-x∶1.3∶1∶2.2x,其中,x为0.2-0.8;
得到宗黄色聚酰亚胺基体材料的厚度为100-200μm;
2.化学沉积法制备磺化聚酰亚胺金属复合材料
将磺化聚酰亚胺基体材料两侧用砂纸打磨后在水中超声清洗,进行预处理;在室温下,将预处理过的该基体材料放入2mg/ml的四氯二胺合铂溶液中浸泡12h,用去离子水清洗之后,将其放入水中,加入5wt%NaBH4溶液中室温下还原2h,完成一次镀铂过程;再重复镀铂过程一次;在室温下,所得到的材料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放置12h后用水清洗,接着放到水中并加入5wt%NaBH4溶液,在室温下还原30分钟,用去离子水清洗,完成镀银过程;重复镀银一次;得到磺化聚酰亚胺金属复合材料。
所得到的磺化聚酰亚胺金属复合材料的电镀层的厚度为10-20μm,其表面电阻为1-1.483Ω/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16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