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型管无芯注塑成型生产工艺及汽车水箱塑料冷却水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51283.7 | 申请日: | 200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7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许崇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崇永 |
主分类号: | B29C45/57 | 分类号: | B29C45/57;B29C45/76;B29C45/78;B29L31/18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4300吉林省白山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型 管无芯 注塑 成型 生产工艺 汽车 水箱 塑料 冷却 水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异型管无芯注塑成型工艺,用于生产汽车水箱塑料冷 却水管,属于塑料制品注塑成型生产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异型管的成型基本靠挤出中空吹塑成型,是利用挤出中空 成型机吹出一个环形料胚,然后闭合模具,内部充入空气吹胀成型,此法 虽然工艺比较简单,但外形较为复杂的部件成型也比较困难,并且设计尺 寸和外观也较差,当产品壁厚较大时此缺陷越突出,主要由于充入气体的 压力不大而造成。
汽车水箱冷却水管,一般是金属管或橡胶管。金属管通过折弯制成符 合空间尺寸的形状保证使用,但其成本高(主要用于较高档车型)、自身 重量较重、加工困难、耗能等诸多缺点。利用塑料异型管的成型技术生产 汽车水箱冷却水管,由于部件空间尺寸较为复杂,内部的型芯是不可能抽 取的,无法实现结构复杂的冷却水管的生产制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异型管无芯注塑成型工艺,解决了注塑法不能生产形 状复杂的空腔管件问题。
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工艺生产的汽车水箱塑料冷却水管。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将塑料物料进行注塑预处理,充分塑炼 成熔体后注入异型管模具,保压至物料冷却凝固形成管壁并达到设计厚 度,再由异型管模具的一端注入高压气体,将管壁内未凝固的熔体物料从 管壁上剥离出来,至另一端吹出,形成一个异型管空腔,完成异型管无芯 注塑成型的加工过程。
具体工艺如下:
1、将干燥好的物料投入料斗,经注塑机螺杆充分塑化,注塑机各区 温度如下:喂料区60-90℃;1区260-290℃;2区260-290℃;3区280-290 ℃;4区280-290℃;5区280-290℃;喷嘴280-290℃;通过注塑机喷嘴 注入产品模具;期间各参数如下:
螺杆转速线速度0.7-1.5m/s
注塑压力控制在注塑压力100-160MPa
背压2-8MPa,因为背压太高会造成塑化不均
模具温度控制在60-80℃。
2、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压过程,保压压力,一般为注塑压力的50%(保 压时间根据制品的大小和壁厚度,本产品保压0.2-1秒,在保压过程中实 际也是控制制品壁厚,保压时间长则制品壁厚,短则壁薄)。
3、保压过程结束后,利用高压氮气发生器产生的氮气(本品压力调 节在150-200MPa之间)迅速从模具的一端注入将内芯未冷却的熔体吹出, 由于熔体从已凝的部分被吹出并剥离出来形成一个空腔。
4、高压氮气关闭,开模,制品顶出,最后合模,进入下一个工作循 环。
利用高压气辅成形,注塑形成的部件截面内芯还是整体,但内部温度 接近280-290℃;但外围温度低,已降至玻璃态以下,已经冷凝成型,根 据保压时间的长短,适当的控制了管壁的厚薄,用高压气体将内芯熔融态 物料吹出形成管腔。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采用高压气体将模具内的未冷凝部分的熔体 吹出形成空腔生产管状工件,解决了管状部件空腔形状复杂,注塑时工件 内部型芯不易抽取的难题,实现了注塑法生产形状复杂的空腔管件目的; 利用高压气辅成形,采用正压充气办法,能够生产成型复杂的注塑管件, 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模具的开发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无芯注塑法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工艺生产的汽车水箱塑料冷却水管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进一步举例描述本发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 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对本发明所作的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任何改动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之内。
实施例1
1、原材料干燥处理:如果加工前材料是密封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干 燥。如果物料的密封包装被打开或剩余料以及回料,那么在85℃的热空 气中干燥处理4-6小时。如果湿度大于0.2%,还需要进行105℃,12小 时的真空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崇永,未经许崇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12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