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2O-CO2体系中芳烃硝基化合物催化加氢制备芳胺类化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50601.8 | 申请日: | 2008-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0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凤玉;孟祥春;才淑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209/36 | 分类号: | C07C209/36;C07C211/43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2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ub co 体系 芳烃 硝基 化合物 催化 加氢 制备 芳胺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芳烃硝基化合物(ANCs)催化加氢制备芳胺类化合物的方法,具体涉及H2O-CO2体系中芳烃硝基化合物催化加氢制备芳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芳胺类化合物是生产农药、医药、炸药、染料、颜料、塑料、橡胶及石油溶剂等重要化工产品的中间体。采用铁粉还原法或催化加氢方法,可以由ANCs制备芳胺化合物。
传统的铁粉或锌粉还原法,是在盐酸等酸性水溶液中,以铁粉或锌粉还原ANCs制备芳胺。该工艺存在铁粉耗用量大、产生大量铁泥、环境污染与设备腐蚀严重、反应速率慢等缺点。最近,蒋景阳等(参考文献:CN 101007768)对铁粉还原法进行了改进,ANCs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H2O介质中,被铁粉还原生成芳胺。该方法不需使用无机酸,避免了含盐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但仍然存在铁粉耗用量大、反应速率慢、铁粉与水发生副反应从而额外增加了铁粉用量等缺点。
ANCs催化加氢是制备芳胺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已工业化的催化加氢工艺分为气相和液相加氢。以硝基苯加氢为例,气相加氢工艺通常以Cu为催化剂,采用固定床或流化床反应器,加氢反应在240-280℃进行。液相加氢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常采用Ni、Pd、Pt和Ru催化剂。
目前,催化加氢方法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ANCs加氢是强放热反应,例如,硝基苯加氢生成苯胺放出的反应热为493kJ/mol。这对气相反应过程温度的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前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调控反应器的进料组成(参考文献:US3499034)、选择适宜的反应器型式和改进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参考文献:WO200035852,CN1634860,CN1528737)等,以达到强化过程传质传热、控制反应器内温度均匀分布的目的。(2)ANCs催化加氢包含复杂的反应步骤,例如在卤代芳烃硝基化合物加氢制备卤代芳胺的过程中,常伴有脱氯反应发生,抑制脱氯反应是防止设备腐蚀、提高卤代芳胺收率的关键。此前关于提高卤代芳胺收率的研究集中于催化剂的制备、修饰(参考文献:CN1199935,CN101069847,EP647472,EP595124,EP494568)和向反应体系中添加脱卤抑制剂(参考文献:US4059627,EP473552,EP409709)两方面。(3)液相催化加氢过程使用大量易挥发有机溶剂,造成环境污染,并增加了产品分离工序的负担。另外,目前工业上大规模应用的加氢反应体系(H2、ANCs及有机溶剂)易燃易爆,增加了生产过程的风险性。(4)H2O和CO2无毒、阻燃、来源丰富,是绿色反应介质,采用H2O或scCO2替代有机溶剂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还面临诸多挑战。专利SU1089920公开了以镍镧氢化物为催化剂,在水相中催化硝基苯加氢制苯胺的方法。专利RU2217415公开了硝基苯在Cu-Zn-Al氧化物催化剂的作用下,于水蒸汽相中催化加氢制苯胺的方法,反应温度为180~350℃。专利WO9730967公开了以甲醇为改性溶剂,芳烃硝基化合物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乙烷、丙烷)中催化加氢的方法。JP2004277409公开了以贵金属Pt为催化剂,在scCO2介质中,卤代芳烃硝基化合物加氢制备卤代芳胺的方法。以H2O或scCO2为反应介质,通常会遇到如下问题:反应物ANCs难溶于水;不同物质在scCO2中的溶解度差异很大,并且溶解度常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对于在scCO2中溶解度小的物质,或反应温度较高的体系,在需要形成均一反应相时,通常需加入共溶剂或提高scCO2压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ANCs在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在H2O-CO2体系中选择性加氢生成芳胺类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基于以下发现:以H2O为反应介质,CO2的存在可显著提高ANCs的-NO2基团的加氢速率和目的产物的选择性,并且通过调控CO2的压力,可以控制过程的反应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0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