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CyclinD1人源单链抗体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50417.3 | 申请日: | 2008-0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0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桂英;朱迅;周立宏;邹德生;曹玉华;陈勇;郝东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K16/18 | 分类号: | C07K16/18;C12N15/13;A61K39/395;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魏征骥 |
| 地址: | 13001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cyclind1 人源单链 抗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链抗体。具体地说是一种抗CyclinD1人源单链抗体的鉴定、胞内化及活性表征。
背景技术
单链抗体的出现是人们对抗体认识的加深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英国和日本学者发现了白喉抗毒素,并首次将免疫血清用于传染病的被动免疫治疗和血清学诊断以来,抗体技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备受人们关注。
Kohler和Milstein 1975年在Nature,1975,256:.495中发现并利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制备出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克服了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差的缺点,所以单克隆抗体的出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纷纷投入到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工作中,并期望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已经有多种单克隆抗体进入临床使用。但是目前临床应用的单克隆抗体基本都是鼠源的,人源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缓慢。
虽然单克隆抗体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局限性,其中最致命缺欠是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异源蛋白进入人体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这不仅影响了单克隆抗体疗效的发挥,还会干扰其在体内的正常分布,因而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抗体技术研究的进步,基因工程抗体应运而生,其中以单链抗体最受人们关注。自从1988年Bird和Huston,Procatl Acad SciUSA,1988,5:5875-5879成功研制了第一个单链抗体以来,目前已研制成功并生产了多种单链抗体,除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和疾病的体外诊断外,有一些已开始用于临床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单链抗体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抗体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它不仅可以对现有的抗体进行改造,还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的抗体;不仅可以降低抗体的免疫原性,还可以增强抗体的疗效。
单链抗体是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的小分子抗体,是由弹性连接肽(一般为12-15个氨基酸)将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与轻链可变区(VL)连接而成的重组抗体,其分子量只相当于原抗体的六分之一,但单链抗体含有全部的抗原结合位点,所以单链抗体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是具有亲本抗体抗原结合活性的最小片段。
单链抗体出现以后,人们在研究单链抗体的过程中,发现单链抗体具有的一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就利用现有技术对单链抗体进行了改造和修饰,以完善单链抗体的功能和发展新的用途,目前已经出现的基于单链抗体而开发出来的新抗体有以下几种:单链抗体多聚体、双特异性单链抗体、单域抗体、具有恒定区的单链抗体、胞内抗体(intracellularantibody or intrabody)。其中胞内抗体技术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抗体工程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的深入研究,派生出一项全新的可阻断细胞内重要靶蛋白的抗体技术。
胞内抗体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细胞核定位信号或内质网滞留信号等方法对抗体分子进行适当修饰,使之定向分布于细胞核、细胞浆或某些细胞器中,从而特异性干扰或阻断分布于该部位的某些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或加工、分泌过程,引起细胞的一系列生物过程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结合和失活任一胞质结构的作用。它是继反义RNA、特异性核酶、显性负突变、自杀基因等技术之后又一新型基因治疗途径。由于单链抗体具有结构简单,较亲本抗体免疫原性低,但较好的保持了亲本抗体的抗原亲和活性,与完整抗体相比,单链抗体还具有在非靶向组织中滞留时间短、血液清除快、组织穿透力强等优点,而且单链抗体基因比较容易获得,可以从杂交瘤细胞提取mRNA进行RT-PCR或从抗体库中进行筛选。因此,单链抗体成为胞内抗体技术常采用的抗体方式,而且抗体库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了胞内单链抗体的发展,目前已渗透到肿瘤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个领域,备受研究者的青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504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隧道通风互通系统及其风力分配和调节方法
- 下一篇:一种拱桥挠度测量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