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醚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49584.6 申请日: 2008-04-21
公开(公告)号: CN101564385A 公开(公告)日: 2009-10-28
发明(设计)人: 邱瑞宝 申请(专利权)人: 邱瑞宝
主分类号: A61K31/08 分类号: A61K31/08;A61P31/1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464145河南***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乙醚 制备 艾滋病 药物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了乙醚制剂在抗艾滋病感染和机会性感染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艾滋病在1981年发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成为人类的灾难。目前世界上虽有抗HIV药物20种,其中包括11种逆转录酶抑制剂、8中蛋白酶抑制剂和一种融合抑制剂,应用高效抗逆转录联合疗法,对艾滋病病人可成功的降低血浆病毒载量,升高CD4细胞,重建免疫功能,延长寿命,但是不能治疗病人,控制流行。由于病毒产生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一些药物对艾滋病人逐渐失效。联合治疗中增加免疫药物如白介素2和干扰素等,可以增加疗效,但毒性也则增加,影响了效果。有些传统中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临床试用可提高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善症状。但中药多为复方或者单味中药制剂,成分复杂,至今尚未批准上市。

一般来说,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性反应,但安全性较差,不适用于作为艾滋病疫苗。随着人类对艾滋病认识的不断提高,九十年代初人们逐渐意识到CTL(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阳性CD8介导的CTL在抗艾滋病感染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们开始研究用重组载体疫苗来诱导CTL,然后用细胞蛋白亚单位疫苗增强免疫来诱导中和抗体,力图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来诱导人体对艾滋病的保护反应。但由于免疫强度有限,而用重组载体疫苗又难以进行多次增强免疫,所以在动物模型和人体实验结果都显示了较低的HIV的免疫保护反应。到目前还没有成功的艾滋病疫苗上市。

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56℃30min可灭活,次氯酸钠(0.2%)、漂白粉(0.1%)、戊二醛(0.2%)、过氧化氢(0.3%)、乙醇(50%)和乙醚等能完全灭活病毒,但对紫外线有较强抵抗力。20-22℃室温可存活数天。

微粒抗原可以不受影响的穿过胃部,口服直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可以使其特异性的被胃肠道(GIT)免疫诱导部位(派氏结)的M细胞选择性的摄入。这些细胞能转运被吞噬的颗粒,使其穿过上皮并呈递给位于派氏结生发中心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PC)。因此特异性抗原包裹入微米级大小的微粒中,可以促使它们进入派氏结,从而起有效的免疫应答。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学习的功能,利用疫苗进行预防免疫便是据此设计的。B细胞通过特异性的抗体分子直接结合病毒或细菌的表面抗原识别外源性的病原体,T细胞只能识别APC表面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抗原肽。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或吞噬和胞饮等非特异性作用,外源性微生物或抗原被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B细胞或其他的APC摄取后,加工为小片段或多肽,与MHC分子结合。APC采用不同的机制加工和呈递抗原给CD4和CD8细胞。一般来说,CD4 T细胞识别与MHC II类分子结合的外源性抗原,被吸收的抗原在细胞内体中加工成短片段或多肽,与MHC分子结合后表达于APC表面。这种MHC/多肽复合物被T细胞表位特异性的CD4 T细胞受体识别与结合。相对而言,CD8 T细胞识别与MHC I类分子结合的内源性抗原。因此,在免疫死疫苗或可溶性抗原后,CD4 T细胞很容易被激活,而诱导CD8 T细胞通常需要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病毒抗原等在APC中合成的抗原。但是,已经证实活菌、死菌或可溶性抗原混合于微粒,乳化剂或脂质体佐剂中,能够使外源性抗原以内源性加工途径呈递给I类限制的T细胞。佐剂(免疫增强剂)在疫苗中的作用是通过提升对体液免疫反应的刺激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某些佐剂的优点是只需小量的抗原即可刺激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新的合成疫苗也需要佐剂的存在以实现其免疫反应的发生。

乙醚蒸气由呼吸道吸人后,经肺泡很快进入血液中,并随血液流经全身。然后80%以上又以原形从呼吸道排出。还有1~2%以原形从尿排出。体内积聚的在脑组织中的为最多,一部分在肝脏与微粒体酶接触后转化为乙醇、乙醛、乙酸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经呼吸排出,其它的最终都经尿排出体外。乙醚是低毒物质,主要是引起全身麻醉作用,此外,对皮肤及呼吸道粘膜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08~196.95g/m3(3.6-6.5%),当浓度为212.1~303g/m3(7~10%)时可致呼吸停止,当浓度超过10%时通常可以致命。人一口服LD:25~30m1最高容许浓度:400ppm(1-200mg/m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瑞宝,未经邱瑞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95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