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结构钢用微合金化复合包芯线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47525.5 | 申请日: | 2008-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0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远;樊兴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猴王焊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7/00 | 分类号: | C21C7/00;C21C7/04 |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健 |
| 地址: | 433008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结构钢 合金 复合 包芯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炼钢用的复合包芯线,具体地是指一种高强度结构钢用微合金化复合包芯线。适于作为炼钢用的脱氧、脱硫和微合金化加入剂。
背景技术
包芯线技术是在喷射冶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炉外精炼新技术。现有的包芯线主要作为炼钢用的脱氧、脱硫剂,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73722,公开日:1993年06月30日,发明名称:《净化钢液用复合剂及其使用方法》,提出了由Ca,Mg,RE,Si,C,F等原料经包芯而成的包芯线,具有熔点低,有利于钢中夹杂物聚集上浮等优点,对于提高钢坯的冶炼质量有较好的效果。在合金化方面,中国专利公开号:CN1775960,公开日:2006年05月24日,发明名称:《铝-稀土包芯线》,提出了在包芯线中采用稀土金属以改善强度的技术方案,可以减薄包芯钢皮的厚度,避免包芯线软化,使包芯线顺利穿过渣层进入钢水中。但上述技术方案对于优化钢材的成份和组织结构,改善钢材力学性能,开发新钢种并提高其品质均无明显的作用。
我国钢产量已连续数年雄踞世界第一,所需要粗钢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产品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我国钢铁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但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优质钢材品种及数量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高强度、高韧性、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对于大型工程结构建设用钢,特别是高强度(Rm≥800MPa),高韧性(冲击韧性CV=250-300J,-20℃)的结构钢,在冶炼工艺中一般存在C高,合金元素多,不易控制,成本高的特点,这又会给连铸坯带来成分偏析、中心疏松及夹杂物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继而给成品板的轧制带来如分层、钢板力学性能不稳定等很多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无法改善钢材的成分和组织结构,提高其力学性能并难以应用于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冶炼工艺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高强度结构钢用微合金化复合包芯线。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高强度结构钢用微合金化复合包芯线,包括碳钢外皮和粉状内芯,所述粉状内芯中的元素组份及质量%为:C 0.6-0.8,Ca 18-22,Si 45-50,Mg 0.3-0.6,Ba 0.5-1.5,稀土金属0.2-0.5,B 0.3-0.7,Zr 1.6-2.0,Ti 1.2-1.8,Mn 0.08-0.12,P 0.2-0.6,S 0.2-0.6,Fe余量。
本发明所述粉状内芯中的元素组份及质量%为:C 0.7,Ca 20.4,Si 48,Mg 0.42,Ba 1,稀土金属0.32,B 0.5,Zr 1.8,Ti 1.5,Mn 0.1,P 0.37,S 0.42,Fe余量。
本发明所述粉状内芯的粒径为0.5-2毫米。
本发明所述粉状内芯中按质量%:粒径1.5-2毫米的物料少于10,粒径1-1.5毫米的物料为60-70,余量为粒径1毫米以下的物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猴王焊材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猴王焊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75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