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井下产液处理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7459.1 | 申请日: | 2008-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0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邓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海波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28/00;B01F3/04;B01F11/00 |
代理公司: | 黄石市三益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饶建华 |
地址: | 435002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井下 处理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设备,是用于井下抽油用的一种多 功能井下产液处理器。
(二)背景技术:
在我国现有油田中,原油含蜡比达10-40%的中高含蜡 油井占80%以上,蜡含量高,增加原油粘稠度,降低流动性,并且极易凝 结堆积,从而引起出油筛管及抽油泵上、下各部位结垢堵塞,增加抽油 泵无用功耗,减少出油量,甚至完全堵塞井筒而停产。
为解决原油石蜡结晶堵井这一油田采油生产的普遍难题,防蜡降粘 类产品于近年中应运而生。如:ZL200520095426.6号专利,该专利采用 了强磁防蜡降粘技术,并采用了大导程内螺纹管和单片板簧声波装置起 搅拌作用,使蜡分子分散在油水中,从而起到防蜡阻垢作用。该专利对 防蜡降粘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具有强磁防蜡降粘 器易吸附铁磁性物质堵井,去磁时间短和需要单井设计磁感应强度等难 以克服的弊端;(2)采用契形孔道和单片板簧声波发生器,振幅小,声强 小,衰减快;(3)大导程内螺纹管起不到涡流增压作用。因此该技术产品 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不能被油田普遍认可,难以推广。而
ZL200520095428.5号专利是在前一个专利基础上去掉高能强磁器形成 的,尽管也有一定防蜡降粘作用,但如前所述,防蜡阻垢器所存在的几 个固有问题在该产品上仍然存在。因此,功效不大,难以推广。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现有技术采用磁体防蜡降粘 容易吸附铁磁性物质发生堵井的问题,以及采用单板板簧声波发生器, 振幅小,声强小,衰减快,大导程内螺纹管结构涡流增压效果差的问 题,提供一种全新结构的多功能井下产液处理器。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将井下产液中油、气、水抱团状相态变成互 为间隔的乳浊状相态。
由于含油岩层呈现各向导性,非均质性和泻油剖面的分层特点,导 致从岩层渗入油井中的油、气、水呈大块组团、自然混合状态。在油管 中作上升运动,当温度压力合适时,已经呈局部富集和偏聚态的蜡组团 就会很快偏析出蜡晶,并极易连片附着在管壁上,这就是油管结蜡过 程。
结蜡堵井的先决条件是蜡的富集。如果破坏了它的富集状态,晶核 就难以长大、难以连片、难以吸附到管壁上。
迄今为止,在油田广泛使用的所有清、防蜡方法,包括化学药 剂、强磁、电加热、热洗及机械刮蜡等,其技术关键点都是一致的, 都是通过分散蜡分子或蜡晶来消除它的富集状态。
正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的认识,本产品采用了漩进互击式射流 雾化、多级叶栅式高频声波振荡、多级轴流式涡轮增压混相等几种前 沿新技术,对井下原生态产液进行先导性处理,使其流速、流态、温 度、压力、粘度、气液相溶解度、固液相混合度、晶体析出温度、吸 附生长环境、烃类组元微观结构及其组分比等产生一系列有利变化, 使之由局部富集的偏聚、偏析态变为相对匀质的乳浊态,由大组团的 连续相变为油、气、水三相互相间隔的细小间隔相,从而改善产液物 性,实现防蜡、降粘、节能、降耗等多方面功效。
本发明的具体方案是:多功能井下产液处理器,具有管筒,管筒的尾 端装有单向阀,其特征是:在管筒中依次装有一级叶栅式声波发生器,互 击式喷嘴雾化器,二级叶栅式声波发生器,一级涡轮混相器。
为增强效果,本发明中在在单向阀的尾端还接装有三级叶栅式声 波发生器和二级涡轮混相器。
本发明中所述的互击式喷嘴雾化器,具有一柱体,柱体上开有至 少两个对称布置的锥形射流孔,各锥形射流孔中心线在出口端向外延 伸集焦一点。其作用原理是:作涡流运动的产液在断面不断收缩的进 口通道内受到压应力和切变应力的作用,得到一次破碎;然后从2个以 上的射流孔中漩转喷出,互相射击,得到二次破碎并雾化;在雾化过 程中,雾滴相互碰撞、扩散,得到三次破碎并进一步雾化;至远端融 合成扩散极为剧烈的湍流态,较好地实现产液在cm-mm级水平的细化、 乳浊化和匀质化,其作用机理可参见图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海波,未经邓海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74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