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具鞘微鞘藻中提取藻蓝蛋白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6772.3 | 申请日: | 2008-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0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谢作明;刘永定;王焰新;沈银武;胡春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C07K1/14 | 分类号: | C07K1/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旭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荣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鞘微鞘藻中 提取 蛋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具鞘微鞘藻中提取藻蓝蛋白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具鞘微鞘藻属于蓝藻门、蓝藻纲、段殖体目、颤藻科、微鞘藻属。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结皮中的优势种群。目前,对具鞘微鞘藻的利用一般只停留在进行人工藻结皮上,具鞘微鞘藻之所以用于形成人工藻结皮进行荒漠治理,主要的是由于其富含藻蓝蛋白。藻胆蛋白是存在于某些藻类(主要是红藻和蓝藻)藻胆体中的一类色素复合蛋白。藻胆蛋白具有强烈的荧光性,发橙红色荧光,而其本身则呈红色、紫色或蓝色等,故为有色多肽。按光谱特性可把藻胆蛋白分成四类:藻红蛋白,藻蓝蛋白,藻红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藻蓝蛋白是其中的一类蓝色色素蛋白。藻蓝蛋白除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研究外,还具有很高的应用开发价值:可作为纯天然的色素,用于食品、化妆品和染料等工业;试剂级藻蓝蛋白可制成荧光试剂,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免疫学及生物工程等研究领域中;还可制成药品用于医疗保健。目前在食品等行业中使用的蓝色素主要还是化学合成色素,而天然蓝色素使用的很少,藻蓝蛋白大多是从螺旋藻和大型海藻中提取得到,它们的藻蓝蛋白含量大都比具鞘微鞘藻的要低,另外,培养大型海藻的成本远比培养具鞘微鞘藻的成本要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具鞘微鞘藻中提取藻蓝蛋白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从具鞘微鞘藻中提取藻蓝蛋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培养液的配制:按每升水加入硝酸钠0.8~2.5g、磷酸氢二钾0.02~0.05g、硫酸镁0.06~0.09g、氯化钙0.02~0.05g、柠檬酸0.004~0.008g、柠檬酸铁铵0.004~0.008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0.001~0.003g、碳酸钠0.01~0.04g,微量元素溶液0.5~2ml,其中微量元素溶液按每100ml蒸馏水中加入硼酸270~300mg、四水氯化锰170~200mg、七水硫酸锌18~25mg、二水钼酸钠15~30mg、五水硫酸铜6~10mg,完全溶解后搅匀制得培养液;
B、具鞘微鞘藻的培养:首先是一级培养,将具鞘微鞘藻藻种接入培养液中通气培养,调节气流在1.5~3.5L.min-1,光强控制在65~85μE.m-2.s-1,温度控制在22~35℃,培养5~10天后转入到二级培养;其次是二级培养,将一级培养所得的培养物接入到新的培养液中通气培养,调节气流在2.5~5L.min-1,无菌处理,光强控制在75~95μE.m-2.s-1,温度控制在22~35℃,培养5~10天后转入到三级培养;第三是三级培养,将二级培养所得的培养物接入到新的培养液中通气培养,调节气流在3~6L.min-1,无菌处理,光强控制在70~100μE.m-2.s-1,温度控制在22~35℃,培养5~10天后作为继续培养的接种种源;第四是继续培养,首先是小循环培养池培养,将三级培养后所得的藻种,接入小循环培养池,控制温度在22~35℃,利用自然光进行光照,控制光照强度在120~180μE.m-2.s-1,搅动培养基;其次是大循环培养池培养,将小循环培养池中培养4~7天后的具鞘微鞘藻转接到大循环培养池中,小循环培养池与大循环培养池中培养液的体积比为1∶20~25,将大循环培养池中控制温度在22~35℃,利用自然光进行光照,控制光照强度在120~180μE.m-2.s-1培养10~20天后的具鞘微鞘藻过滤收得具鞘微鞘藻藻浆;
上述具鞘微鞘藻接种时,按每升培养液0.1~0.5g湿重的比例接入。
C、具鞘微鞘藻粉的制备:将藻浆经过离心获得具鞘微鞘藻藻泥,经浓缩、脱水、干燥、粉碎后得到具鞘微鞘藻粉;
D、具鞘微鞘藻藻蓝蛋白的抽提:向具鞘微鞘藻粉中加入7~10倍重量的0.05~0.1mol.L-1,pH值为6.0~8.0的磷酸缓冲溶液,充分搅匀,然后置于-10~-20℃下冰冻,待冻结后取出,置于20~30℃下融溶,待其完全融溶后,再将其冰冻,如此反复冻融3~5次,然后3000~6000rpm离心10~15min,收集上清液,即为藻蓝蛋白粗提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67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三维电场催化湿式氧化反应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会网络下的数据传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