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抗菌止痒作用的中药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6390.0 | 申请日: | 2008-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1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牛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 | 分类号: | A61K36/896;A61K9/06;A61K47/20;A61P17/00;A61P17/04;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抗菌 止痒 作用 中药 软膏 及其 制备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软膏剂,特别涉及具有抗菌止痒作用的中药软膏剂, 同时涉及该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湿疹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之分,相当于祖国医学“湿疮”范畴,具有多 形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容易演变成慢性病等特点。因其 常反复发作,治疗十分棘手。
中医学认为,该病发作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病久伤 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病变主要位于皮肤浅层,皮损呈多形性,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湿疹表现为局部红斑、水肿、灼热瘙痒、丘疹或水泡,搔 抓后水泡破裂,渗出浆液;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形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表现为皮疹增厚,皮肤粗糙,表面有抓痕、血痂,颜色暗或有色素沉着。目前 市售治疗该病的药物,或加有激素类成分,或用后有引起色素沉着于皮肤之弊 端;或仅针对急性期,或仅针对慢性期;或药物为口服制剂,儿童服用较为困 难与不便。由于急性期发病较快,当引起患儿家长重视并就诊用药之时,病情 已进入亚急性期,此时应迅速遏制病情,防止其继续发展进入慢性期。而用于 亚急性湿疹的中药成方制剂尚少,特别是针对儿童亚急性湿疹湿热浸淫证者开 发的中药复方外用制剂更少,故选择亚急性期进行新中药研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湿疹是一种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祖国医学中因其症状及病变部位不同有 浸淫疮、涡疮、旋耳疮、绣球风等记载。中医学认为该病主因脾失健运,湿热 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亦可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刺 激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致湿热内蕴而发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优 势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外治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该病的经典 辨症论治方法一直延用刘辅仁等(实用皮肤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97:244)提出的分型方法,即将该病分为湿热并重、脾虚湿盛、脾虚 血燥型。由于湿疹的皮损形态多样,各期的外治原则也不相同。在疾病初期, 仅为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疮而无渗液,治宜缓和消炎,避免刺激,可选湿敷或 有止痒作用的洗剂。水疱糜烂、渗出明显者,宜收敛、消炎。湿敷液中常用的 中药有马齿觅、苦参、黄柏、生地、蒲公英、龙胆草、野菊花等,这些药可单 用或2-3味药一起用。近年来治疗湿疹急性末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有不少进展, 疗效较好(白彦平,北京中医,1999,(6):50-51)。如张清旺等(国医论坛, 1992,(6):30)自制湿疹散治疗湿疹,总有效率为97.4%。其主要成分为硫磺、 枯矾、黄连、轻粉、冰片。王桂珍(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3):192)用紫 草油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其主要成分为紫草、白芷、金银藤、冰片、花 椒、蜂蜡。关太辅(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94,(4):24)用当归和地黄制 成浴剂洗浴,六周后74.5%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故认为该疗法是治疗湿疹较 好的并用疗法。何太安等人(云南中医药杂志,1990,(2):28)用青黛、枯矾、 花椒、雄黄、轻粉、硫磺、黄连、黄柏等制成青黛枯椒散剂,外涂湿疹处,每 日1次,68例病人全部治愈。张凤英(北京中医,1996,(1):36)用小儿湿疹 洗剂治疗湿疹效果显著。张健巨等(中药材,1995,(12):641)用速效湿疹灵 治疗湿疹,总有效率为57.6%。董新亭等(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9,15(3): 43)治疗该病54例,其中急性期4例,亚急性期38例,慢性期12例。基本方: 雄黄10g、大枫子10g、黄柏20g、黄芩20g、苦参20g、防风10g、白藓皮10g。 水煎熏洗,每日1剂。每日熏洗15-30min,熏洗后用无菌纱布包扎。用药3天 内起效,5-10天治愈或有效,治愈者随访半年均未复发。治愈28例、有效18 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5.2%。李宝刚等(中医外治杂志,2000,9(6):55) 治疗该病38例,用吴茱萸30g、苦参18g、乌贼骨21g、硫磺6g,共研细 末,拌匀备用。敷药前先清洗患部,然后用香油将上述药物调成稀膏,均匀敷 于患处,隔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经1个~2个疗程,治愈29例(76.32%), 有效7例(18.42%),无效2例(5.26%),总有效率94.74%。刘涛(宁夏医学 杂志,1997,19(3):183)以湿敷(由黄柏、苦参、白藓皮、马齿苋、龙胆草、 黄芪组成),对照组外用赛庚啶霜。治疗组134例,皮损类型均为急性、亚急性 湿疹;对照组96例患者,其年龄、皮损类型及皮损选择均与治疗组相近。治疗 方法:治疗组将中药浸泡30min后,水煎约30min,滤取药液,药液的温度以 30℃为宜,将敷料浸透药液,拧至半湿覆盖于皮损表面,每次湿敷时间大约 60min,1日2次,同时口服赛庚啶2mg/次,1日3次;对照组口服赛庚啶2mg/ 次,1日3次,同时外涂赛庚啶霜,1日3次。结果治疗组134例中,近愈97%, 对照组78%。俞宝田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8):499)以肤康洗 液(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龙胆草、蛇床子、土茯苓等)治疗急性和亚急性湿疹 30例,愈显率为76.7%,且无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为中药制剂治疗急性和亚 急性湿疹开辟了新途径。郭继华等(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1):47) 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123例,患者按接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5例, 对照组38例。治疗组以中药自拟湿疹方内服、外敷,结合西药仙特明、赛庚啶、 止痒霜等治疗;对照组以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5.9%,有效率为 94.1%;对照组分别为10.5%、52.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 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1年后,治疗组治愈39例中复发2例(占5.1%)。林 绍琼等(四川中医,2002,20(5):57)用白矾散加味方(白矾、硫黄、黄连、 雄黄、蛇床子、马齿苋、蜀椒)治疗小儿湿疹,采用随机单盲法,将150例小儿 湿疹分为治疗组(白矾散组)100例,及对照组(盐水组)50例。结果治疗组及对照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8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桂贞等(河北中医, 2002,24(4):277)治疗65例湿疹,其中急性44例,亚急性19例,慢性2 例。予除湿汤(金银花15-20g、连翘15-20g、地肤子10g、马齿苋10g、苦 参15-20g、荆芥10g、蝉蜕10g)外洗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0-15min, 7日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62例(急性44例,亚急性18例),有效2例(亚急性 1例,慢性1例),无效1例(慢性),总有效率为98.5%。梅晓萍等(陕西中医, 2002,23(6):537)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60例,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 湿祛风止痒,自拟苦参洗液(黄柏、苦参、赤芍、百部、防风、白藓皮组成)。 结果治愈5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刘文选(陕西中医, 2002,23(6):535)治疗192例婴儿湿疹,患者分两组,其中治疗组130例, 对照组62例。治疗方法:治疗组用黄连、黄柏、甘草各5g,苦参、艾叶各10g, 浓煎取液约200ml,以消毒纱布浸湿敷于患处,每剂用5天;对照组用抗过敏剂、 钙剂常规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130例,显效44例,有效68例, 无效18例,总有效率82.6%;对照组62例,显效13例,有效25例,无效24 例,总有效率61.3%。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罗荣(医 药导报,2002,21(9):537)以苦参紫草油(由苦参、紫草、胡连、地榆、黄 芩、苍术、五倍子、蒲黄、白芨、百部组成)治疗婴幼儿湿疹患儿168例,分 为治疗组118例,对照组50例。给予维生素B6软膏内加0.04%马来酸氯苯那 敏外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率6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63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下一篇:枸杞子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无糖冲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