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余热回收装置的蓄热式玻璃窑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5776.X | 申请日: | 2008-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7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符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蒙德尔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5/00 | 分类号: | C03B5/00 |
代理公司: | 内江市三正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荣 |
地址: | 64215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余热 回收 装置 蓄热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余热回收装置的蓄热式玻璃窑炉。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用于制造各种玻璃器皿的蓄热式玻璃窑炉,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熔化池31、两个蓄热室32、烟囱33、配置的两座退火炉34等,熔化池31内设有两个燃烧装置35,它们可以是燃气喷枪或煤气直喷炉,图中所示的为燃气喷枪,两个蓄热室32下端均设有烟道36和风道37,烟道36与烟囱33相连,每座退火炉34内设有输送带38,距离退火炉34的入口处约4米处设有退火加热装置39,它们可以是燃气喷枪或电阻丝,用于在退火炉内形成一段约600℃的高温段,以对输送带38上的半成品玻璃器皿进行退火,半成品玻璃器皿有300℃左右的余温;工作时,两个燃烧装置35交替燃烧,形成马蹄形火焰,稳定时熔化池31内温度约1500℃,大量的余热和未燃尽的燃气进入另一侧的蓄热室32,交替时,打开该蓄热室32下端的风道37并关闭烟道36,在蓄热室32内形成爆发式的二次燃烧,产生的火焰回到熔化池31内,达到提高热效率的目的;但蓄热室32内的顶部温度最高可达到1100-1200℃,烟囱内的烟气温度也可达240-300℃,此两部分的余热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大量的中、高温烟气被排出,能耗高,并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带有余热回收装置的蓄热式玻璃窑炉,它能提高热效率,降低能耗并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带有余热回收装置的蓄热式玻璃窑炉包括熔化池、两个蓄热室、烟囱、带退火加热装置和输送带的退火炉,其特征在于余热回收装置包括通过管道与烟囱相连的引风机、与引风机通过管道相连的加压泵、分别置于两个蓄热室顶部并与加压泵通过管道相连的聚热器、与两个聚热器出口端连接的汇管、与汇管通过管道连接并与每座退火炉对应的储气罐、与每个储气罐通过管道连接的至少两个热风喷淋器,其中热风喷淋器分别置于对应退火炉中输送带的上、下方,所有管道和汇管外均设有保温层;
上述聚热器包括数根呈拱形排列并依次串联的金属换热管,管内壁设有数根指向中心的辐片,下侧的管外壁设有凹槽,首尾两根换热管分别与加压泵和汇管连接;
上述每个热风喷淋器包括带有进气口的支架、装于支架上的数根气筒,支架的进气端设有气室,每根气筒的筒口位于气室内且筒口设有倾斜的阻流板,气筒的底端封闭,每根气筒的侧壁设有数个喷口;
工作时,通过退火加热装置对退火炉进行预热,同时启动引风机和加压泵,将烟囱内约240-300℃的烟气经加压泵加压后送入两个聚热器内,由于蓄热室顶部的温度高达1100-1200℃,烟气在聚热器内可被加热至700-900℃,烟气经过储气筒均压后再进入退火炉内的热风喷淋器,从喷口流出,当炉内退火段的温度达到预定的600℃左右,再关闭退火加热装置,依靠回收的余热满足对半成品玻璃器皿退火的需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风机为调速风机,在连接汇管和每个储气罐的管道上还设有流量控制阀,在与热风喷淋器相对应的退火炉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调速风机、加压泵、退火加热装置、所有流量控制阀通过数/模转换模块与一工控机相连,所有温度传感器通过模/数转换模块与该工控机相连;可通过工控机控制调速风机的转速和流量控制阀的开度来自动调节退火温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蓄热室和烟囱内的余热来对半成品玻璃器皿进行退火,提高了热效率,大大节约了退火炉的能耗,并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并对退火温度实现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蓄热式玻璃窑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电路方框图。
图6为图3中聚热器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7为图6的左视图。
图8为图6中放大后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蒙德尔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蒙德尔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57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体摄像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平板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