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低温镍氢电池及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5334.5 | 申请日: | 200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7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宗杰;吴国成;李学禄;王利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国成 |
主分类号: | H01M10/28 | 分类号: | H01M10/28;H01M1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16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低温 镍氢电池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可涉及可充电二次电池及制造领域,主要适用于制造超低温镍氢电池。
现有技术
镍金属氢化物蓄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由于具有高容量比、无污染、使用寿命长、工作温度宽而被广泛应用。但是,现有技术生产的镍氢电池产品工作温度还局限在低温0℃~-20℃之间,如中国专利98125274.5所述的本电池制造新方法。由于随着该产品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特殊工作环境温度的要求(如-45℃),还不能够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生产一种超低温镍氢电池,以适应-45℃特殊工作环境下的用户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电池正极材料中加入低温A型活性剂,在负极材料中加入低温催化剂,在电解液中加入低温B型活性剂,电池壳采用ABS、尼龙、PVC合金,达到电池在-45℃超低温度环境下能够放电,以提高镍氢电池放电性能。
具体方法如下:
1.正极片的制作
在正极片的制作中,按Ni(OH)2 66~90%,添加剂1~4%,低温A型活性剂4~10%,粘合剂5~20%的重量比放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制成膏状物,再将膏状物涂敷在导电基体上,干燥后碾压、裁切成所需尺寸,并焊接极耳。
2.负极片的制作
在负极片的制作中,按储氢合金粉70~92%,添加剂1~4%,低温催化剂2~8%,粘合剂5~18%的重量比放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制成膏状物,再将膏状物涂敷在导电基体上,干燥后碾压,裁切成所需几何尺寸,并焊接极耳。
3.壳、盖的制作
按ABS 50~70%、尼龙15~25%、PVC 15~35%的重量比,干燥混合后作为注塑电池壳、盖原料,用注塑机和注塑模加工电池壳、盖,该电池壳、盖耐候性强,机械性能好,抗老化时间长。
4.电解液的配制
在6N KOH和0.5N LiOH与去离子水配制d=1.2~1.3g/ml的电解液中加入低温B型活性剂0.5~2%,混合溶解冷却24h以上。
5.电池极组的制作
按所需容量的片数,将备好的正、负极片用国产绝缘纸隔开,叠加后把极耳连接到极柱上,再装入壳内。
6.注入电解液
将制备好的电解液按2~6ml/Ah的量逐个加入电池壳子内。
7.电池封口
将电池盖用专用粘接剂粘接或焊合在电池壳上,
即完成本发明专利所述的超低温镍氢电池。
采用本发明所述生产的超低温镍氢电池具有以下特点:
1.电池在20℃±5℃下0.1C充电11h,停0.5~1h,同一温度下用0.2C的电流放电至1.0V,放电时间320min以上,充放电效率达99%;
2.电池在20℃±5℃下0.1C充电11h,放入0℃±2℃的环境中放置24h,在同一温度下用0.2C的电流放电至1.0V,放电时间240min以上;
3.电池在20℃±5℃下0.1C充电11h,放入-45℃±2℃的环境中放置6h,在同一温度下用0.2C的电流放电至1.0V,放电时间240min以上;
4.电池在20℃±5℃下0.1C充电11h,放入-45℃±2℃的环境中放置16h,在同一温度下用0.2C的电流放电至1.0V,放电时间180min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生产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正、负电极生产时分别加入了优化的低温A型活性剂和低温催化剂,使充放电效率达99%,充分发挥了活性物质的充放电作用。
2.提高了超低温环境下电池放电性能。电池在0℃~-45℃超低温环境下长时间放置后,放电时间在180min~240min,满足了特殊环境中放电性能要求。
实施例
按照本发明所述方法生产了共5个批次,100Ah的电池数80只。
性能测试如下;
(1)常温性能测试:
随机抽取不同批次的样品各3只,在20℃±5℃用0.1C的电流充电11h,搁置0.5h,再用不同电流放电,平均放电时间如下(见表1)
表1常温性能测试 单位: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国成,未经吴国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533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