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永磁体磁悬浮轨道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4886.4 | 申请日: | 200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4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沈昌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昌生 |
主分类号: | B60L13/04 | 分类号: | B60L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体 磁悬浮 轨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悬浮装置技术,特指一种永磁体磁悬浮轨道车。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磁悬浮轨道车技术可分为两大系统:一类以德国为代表用电磁铁与铁质轨道下沿产生磁性吸力使车体悬浮起来(称EMS系统),另一类以日本为代表用电磁铁对同极磁体产生磁性斥力使车体悬浮起来(称EDS系统)。为了达到强大的磁性吸力或斥力力,需要采用设备复杂、费用巨大的低温或超低温所形成的超导技术。
至于驱动力,通常采用“长定子直线电机”方式,这需要沿路轨敷设由大量铜导线制造的系列绕组,各绕组间要严格的平行、等距、准确、牢靠,费用也极高。
如此一来,当前磁浮轨道车造价远远高于轮轨列车。
但磁浮车又以无比诱人的优点吸引众人不停的探索、追求和接近。其显著的优点是:低能耗、少维修、低噪声、少污染、高速、平稳、舒适。
本发明力求实现上述优点,摒弃其复杂和昂贵的缺点,提出与前述均不相同的一套永磁体磁悬浮轨道车技术。
查有关永磁体磁悬浮轨道车已有技术方案,最有代表性的当属200520145007.9号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为使车体悬浮,采用了四对八片永磁体,在纵向和侧向均形成气隙;为使车前进和制动,采用了风力螺旋桨。
很明显,使用永磁体对越多,不单成本上升而且难以保证个体一致性而影响车体平衡;同时纯风力驱动看起来不错其实定会产生震耳的噪声且无法屏蔽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造价的用永磁体制造的磁悬浮轨道车,它能稳定并节能的沿轨道运行,还能展现高速低噪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述:
在用非磁性材料构筑的槽形轨道(1)下部安装轨道永磁体对(2),在车体(3)下部安装车身永磁体(4),并使各磁体的靠近面为同名磁极,在车体腰部安装导向轮(5)和驱动轮(6),驱动轮可由车辆自带动力或由电缆引入电能来拖动。
未经深入探究的人容易产生以下误解:以为实现磁悬浮挺容易的——将两块磁体一上一下叠放就可以实现——其实这根本悬浮不了!那是因为磁斥力和磁体重力不会重合在同一直线上,所以磁体必然受极大的切向力,此切向力甚至能轻易将磁体掀翻!
研究者于是想出了许多种平衡磁斥力和重力的方案,如本案在背景技术栏所提及。另外如以200520145007.9号实用新型专利为代表的,采用了增多磁极对的方式。很不幸,这些复杂的工程指标苛刻、施工困难、造价高得离谱。
本发明却用及其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平稳的磁悬浮,驱动和导向机构成本亦低,因此特别具有实用价值。这也体现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应用前景可以分为四步来走。第一步,制出实验室模型,既做试验研究用,也做展示用(现已初步完成)。第二步,制造游艺性质的永磁体磁悬浮轨道车,载一人或数人,必然很新颖、很前卫,有实用意义。第三步,制造可行的大型永磁体磁悬浮轨道车,付诸社会使用。第四步,在某些商场、宾馆、餐厅、公园特定场合实现“磁悬浮自行路面”的梦想——让一小段路自己走起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释。
图1是轨道和车体纵截面示意图。
图2是车体和轨道横截面示意图。
示意图中,1.轨道,2.轨道永磁体,3.车体,4.车体永磁体,5.导向轮,6.驱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轨道永磁体2沿轨道两侧牢固的嵌入轨道1的下部,同名磁极面相对排列,车体永磁体4嵌入车体3下半部,同名磁极面朝向轨道永磁体2,因为轨道永磁体2与轨道1业已固牢,致使车体3必然悬浮起来。
图2中车体3腰部设置导向轮5和驱动轮6,一组导向轮保证车体轻松的行进在轨道之中,而驱动轮沿轨道侧壁提供车行动力。因为车体已经悬浮起来了,故所需驱动动力比起无悬浮的普通轮轨车小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如此当然节能、低噪、平稳、舒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昌生,未经沈昌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48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缝纫设备的开口装置
- 下一篇:缝纫机及其成形腰里与面料的结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