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性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拦淤方法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4556.5 | 申请日: | 200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0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清;崔鹏;游勇;李德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E02B1/00;E02D17/20;E01F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璐瑶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石流 含沙 洪水 泥沙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泥石流防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固床-沉沙的稀性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拦淤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危害大,特别是泥石流灾害广泛分布,制约着全国广大山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泥石流除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冲毁道路、城镇、工矿、农田和水电工程以外,还输送大量泥沙,导致河道淤积与山区洪水频发,阻碍河道航运,淤积水库,影响水电工程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据统计,长江上游地区各类水利工程平均每年被泥沙淤积3×108m3的库容,相当于每年报废一座大型水库。近年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景区内泥石流输送的泥沙使美丽湖泊遭受严重的污染和淤填,不但损害了风景的观赏性,而且造成海子的有效库容减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针对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输沙,开发有效的控制技术,对于确保重大水电工程库区的有效库容、风景区内湖泊群的美丽水体,具有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意义。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大量的水电工程开工、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加速,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输送问题日益突出。自1958年中国开展泥石流防治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以来,国内外泥石流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国内已开发出了针对泥石流起动、运动、淤积的稳-拦-排防治系列技术,如拦沙坝、排导槽、停淤场、生物谷坊等细部技术,用于城镇、农田、公路、铁路以及小流域的泥石流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思想是拦挡大颗粒物质、排泄细颗粒物质和水体,无法满足泥沙控制的需求。因此,急需针对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输沙,开发有效控制泥沙的工程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稀性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携带的泥沙进行拦淤的控制技术,以及该泥沙拦淤方法的单独和配合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出的稀性泥石流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拦淤方法,涉及在主沟床内设有稳定主沟床质的若干铅丝笼固床坝,分段固定主沟床;在主沟床上游设有一座用于引流的重力式引流谷坊,在重力式引流谷坊下游的主沟床侧部设置有铅丝笼沉沙池,重力式引流谷坊与铅丝笼沉沙池之间通过排水沟相连;铅丝笼沉沙池与主沟床之间通过溢洪排水管相连,将经过铅丝笼沉沙池沉沙处理后的清水排向主沟床。所述泥沙拦淤方法利用铅丝笼固床坝稳定主沟床质及上游输移下来的粗颗粒物质,利用重力式引流谷坊引流和初步沉沙,利用铅丝笼沉沙池减小泥石流和水流的流速达到沉积细颗粒物质,从而有效拦淤稀性泥石流的细颗粒物质和高含沙洪水的泥沙。
所述铅丝笼沉沙池的容积大小和个数由流域水文计算的一次性洪水总量来决定。当铅丝笼沉沙池淤积满泥沙时,要及时进行清淤处理,保证足够容量沉积下一次泥石流的泥沙;结构中采用铅丝笼的部分要注意维护,当出现铅丝断裂时,要及时焊接或补强,防止铅丝笼溃塌。定期清理重力式引流谷坊库内的泥沙淤积,预留一定的库容,让泥石流或洪水进入铅丝笼沉沙池前,进行初步沉沙。
所述铅丝笼沉沙池的数量一般可以是2-3个,且沿主沟床方向用排水沟串连。所述铅丝笼沉沙池与主沟床平行。铅丝笼沉沙池中的铅丝笼内装填粒径为50-200mm的砾石,池底采用片石固底。根据流域面积大小决定铅丝笼沉沙池的面积,当流域面积≤1.0km2时,铅丝笼沉沙池的大小为4.0-6.0m×10.0m、深度为2.0-3.0m;当流域面积>1.0km2时,铅丝笼沉沙池的大小为6.0-8.0m×10.0m、深度为3.0-4.0m。
所述铅丝笼固床坝中的铅丝笼内装填粒径为50-200mm的砾石,且铅丝笼嵌入主沟床两侧的深度≥0.5m。根据堆积扇坡度的大小决定铅丝笼固床坝间的间距,当堆积扇坡降≤15%时,铅丝笼固床坝之间的间距为8.0-15.0m,铅丝笼固床坝中的铅丝笼尺寸为2.0m×0.5m×0.5m;当堆积扇坡降>15%时,铅丝笼固床坝之间的间距为6.0-10.0m,铅丝笼固床坝中的铅丝笼尺寸为2.0m×1.0m×0.5m。
所述重力式引流谷坊的溢流口位置设有由粒径为10-100mm的细石组成的溢流口滤层,重力式引流谷坊的侧坝肩位置开口设置连接排水沟的排水孔。所述溢流口滤层分为3层,每层间设有滤水塑料布。
所述排水沟底部铺填粒径10-50mm的细石构成细石滤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45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