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1609.8 | 申请日: | 2008-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1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肖川;刘克军;孙剑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6 | 分类号: | H02G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20094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现场 实测 试机 强度 电力电缆 保护 埋设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施工,尤其涉及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机械强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重型、多根电力电缆集中埋地敷设,大多设计为地下电缆遂道(电缆沟)、多层电力排管。
电缆沿电缆隧道通过时,对电缆的保护教好,这是因为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占用地下空间,施工周期长。
多层电力排管一般安排在绿化带、人行道上,但在穿过道路时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要求,由于道路各类车辆来往,往往在此出现电力电缆保护管压扁.破裂变形,机械损伤电力电缆,造成电力电缆短路、断路现象,产生用电事故,造成巨大损失。
作为商品的电力电缆保护管的机械强度性能是实验室内检测出的,未考虑实际现场安装质量,基础及回填土质等因数,不足以说明实际使用中的安全和可靠性能。目前又有各种材质的电力电缆保护管(如钢材、PVC、水泥加石棉等),尤其在多根,多层电力电缆保护管集中过路时,情况更为复杂,仅仅依靠实验室侧得的强度性能无法确保电力排管安装工程质量可靠、在日后运行中万无一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埋地电力电缆保护管在日后路面重荷下,电力电缆保护管容易产生机械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本发明是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种经济的模拟现场测试方法,以保证施工质量可靠,确保日后运行万无一失。
一种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它包括:
步骤一,根据现场施工排管深度,挖好基础并压实已开挖的基础底部;
步骤二,排管排列,管底埋深50cm-100cm,固定排管的支架间距不超过2m。
步骤三,以就地挖出的土来回填,并压实;
步骤四,利用施工现场现有车辆或挖土机车,沿管线布置方向和垂直方向压过数次,并停留数分钟;
步骤五,人工开挖回填土,暴露出排管,检察排管质量;
步骤六,若排管纵向、横向未发现开裂现象,管子的横截面上未发现压扁现象,且管材接头弯曲度小于1%,则回填并结构层的施工;
若发现排管受损,则重复步骤二至步骤五。
所述的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的排管为3层*3孔,每孔由三根3m管或6m管利用接头连接而成。
所述的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所述步骤三中回填高度为距管顶25-35mm。
所述的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所述步骤四中的车辆或挖土机车重量不小于15吨,压实次数为2-4次,停留时间为3-5min。
所述的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所述步骤六中的管材接头弯曲度为排管最大位移和管长之比乘以100%。
本发明在现场测直接测试,力求符合实际及经济要求。本发明通过现场检测当前施工的电力排管工程是否满足日后路面重荷下的机械强度。否则,查明原因(如电力保护管材质质量,施工的技术方案,施工方法等)及时整改。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可靠,确保日后运行万无一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一种现场压实测试机械强度的直埋电力电缆保护管埋设方法,是:
在电力排管施工中,根据现场施工排管深度,挖好基础并压实已开挖的基础底部。
排管排列3层*3孔(可根据实际设计的孔数和层数附设)。每孔由三根3m管连接而成(用3m管的管接头较6m管多,测试条件越恶劣,保险系数高)。管底埋深50cm-100cm。固定排管的支架间距不超过2m。
以就地挖出的土来回填,回填高度约为距管顶30cm左右,并压实,俗称土路基。(待压路机在路基上压整后才能进行结构层的施工。土路基时,管材受到的考验保险系数较高)。
利用施工现场现有车辆或挖土机车(15吨以上)沿管线布置方向和垂直方向压过2-4次,并停留3-5分钟。
人工开挖回填土,暴露出排管,检察排管质量。
若排管纵向、横向未发现开裂现象,管子的横截面上未发现压扁现象,且管材接头弯曲度小于1%,则回填并结构层的施工;
接头弯曲度为排管最大位移和管长之比乘以100%;
若发现排管受损,则重复步骤二至步骤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16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跨越用双体防振锤
- 下一篇:一种可反复开合的背胶拉链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