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池蝶蚌幼蚌的繁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41140.8 | 申请日: | 2008-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7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家乐;白志毅;汪桂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23K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00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池蝶蚌幼蚌 繁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池蝶蚌幼蚌的繁育方法,属于淡水贝类的繁育方法的领 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珍珠产量达到1800多吨,98%以上是淡水珍珠。我国珍珠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一产珠大国,但产值仅占世界珍珠 总产值的10%,主要原因是大规格、高质量的珍珠比例很低,而种质问题是 造成珍珠规格和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于是上海海洋大学和浙江省诸暨市王 家井珍珠养殖场进行联合攻关,自2000年至2006年历经7年时间共同培育 出新品种康乐蚌[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国家品种登记号:GS~02~001~2006,2007年1月被全国水产原 良种审委会审定为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的优良杂交种。它是以池蝶蚌选育群 体为母本,三角帆蚌鄱阳湖选育群体为父本,杂交而获得。
池蝶蚌系软体动物门Mollusca,隶属于双壳纲Bivalvia,真瓣鳃目 Eulamellibranchia,蚌科Unionidae,帆蚌属Hypriosis,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同 属,原产于琵琶湖、赤霞湖等地,池蝶蚌是日本淡水珍珠的主要育珠贝类, 我国1997年从日本引进了池蝶蚌,目前,池蝶蚌繁育技术完全照搬三角帆蚌 相应技术规程,暴露出出苗率低、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为了扩大康乐蚌的 推广范围,必须建立稳定的亲蚌杂交配套系。因此亟待建立一套稳定高效的 池蝶蚌幼蚌繁育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池蝶蚌幼蚌稳定高效的繁育方法。
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池蝶蚌幼蚌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亲蚌培育步骤;
(2)采苗步骤;
(3)寄生阶段蚌苗培育步骤;
(4)脱苗后蚌苗培育步骤;及
(5)小蚌培育步骤。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亲蚌培育步骤包括优质亲蚌选择:所述 亲蚌蚌龄为3~5龄,体重为600~800g、壳长为15~20cm;优选的亲蚌蚌龄 为4~5龄;所述亲蚌的外观,蚌壳外表疏密相间的生长线宽大,清晰可见; 蚌体厚实,蚌壳鲜艳光亮,呈青蓝色,或褐红色,或黑褐色,或黄褐色;外鳃 整齐无缺损,无寄生物;体质健壮,无任何病害;受惊后两壳闭合迅速,喷 水有力;所述亲蚌的选择时间为繁育前一年的秋冬季节,优选的选择时间为 晚秋,并专池培育,避免了劣质种源的混杂;
所述采苗步骤包括寄主鱼营养强化培育:投喂饲料有切断的蚯蚓、鲜蛋、 切碎煮熟的蚌肉、煮熟轧碎的猪肠、小虾、小鱼,以切碎煮熟的蚌肉最佳; 蚌肉切碎煮熟后喂寄主鱼,香味更浓,可增强寄主鱼类的适口性和食欲;投 喂时严格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要求,做到匀、足、好,切忌时多时 少;根据黄颡鱼摄食习性每天投喂两次,分早上6时左右、傍晚18时左右投 喂,傍晚投喂量应多于早上,早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3,傍晚占2/3;日 投喂量为寄主鱼体重的1.5%~2%,以30min左右吃完为准,让寄主鱼吃到七 八成饱。寄苗前两天停食。
所述采苗步骤中,寄主鱼附着的钩介幼虫的密度为3~4万个/kg寄主鱼; 所述寄主鱼为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ldraco(Richardson);所述黄颡鱼为体 质健壮、游动活泼、色泽鲜艳、无伤无病个体,体重在50±10g最佳。
所述寄生阶段蚌苗培育步骤中,寄主鱼的放养密度以1m2育苗池放养寄 主鱼1~1.5kg为宜。
所述蚌苗培育步骤中,蚌苗的放养密度以1m2育苗池放养蚌苗2~3万个 为宜。
所述小蚌培育步骤中,小蚌的放养密度以1m2水泥池放养蚌苗150~250 个为宜。
所述小蚌培育步骤中,小蚌的放养密度以每网箱放养100~150只蚌苗, 每公顷放养60万个为宜。
所述蚌苗培育步骤中,添加营养泥技术,每天加入营养泥,营养泥的加 入量与稚蚌的壳高一致,为了避免淤泥过多以及出现淤泥堆积的死角,造成 稚蚌埋于其中而窒息死亡,严格量化添加营养泥,每日一次。
所述蚌苗培育步骤中,操池技术,每日至少操池2次,疏散蚌苗,操池 时,手不要碰到池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11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行星轮传动装置
- 下一篇:十字万向轴轴承滚子的定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