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规则排列溴基的有机-无机复合层状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40001.3 | 申请日: | 2008-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7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姚建;陈建铭;刘婉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77/38 | 分类号: | C08G77/38;C08G77/385;C08G7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规则 排列 有机 无机 复合 层状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具有规则排列溴基的有机-无机复合层状化合物,包括有(A)溴基酰胺类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B)溴基酰胺类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C)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D)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E)溴基酰胺(或酯)类丁烯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F)溴基酰胺(或酯)类戊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G)溴基酰胺(或酯)类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化学式和结构分别为:
(A)溴基酰胺类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化学式:-SiO1.5C6H4NHRBr,结构为:
表1,R的种类及对应的溴代酰氯和层状化合物的名称
(B)溴基酰胺类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化学式:-SiO1.5C3H6NHRBr,R的种类及对应的溴代酰氯的名称见表1;对应的层状化合物的名称为某溴基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例如:对应表1中的1号化合物名称为溴乙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结构为:
(C)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化学式:-SiO1.5C6H4NHCOC2H4CORBr,结构为:
表2,R的种类及对应的溴基胺和层状化合物的名称
(D)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化学式:-SiO1.5C3H6NHCOC2H4CORBr,R的种类及对应的溴代酰氯的名称见表2;对应的层状化合物的名称为某溴基酰胺(或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例如:对应表2中的1号化合物名称为2-溴乙酰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结构为:
(E)溴基酰胺(或酯)类丁烯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化学式:-SiO1.5C6H4NHCOC2H2CORBr,R的种类及对应的溴代酰氯的名称见表2;对应的层状化合物的名称为某溴基酰胺(或酯)丁烯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例如:对应表2中的1号化合物名称为2-溴乙酰胺丁烯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结构为:
(F)溴基酰胺(或酯)类戊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化学式:-SiO1.5C6H4NHCOC3H6CORBr,R的种类及对应的溴代酰氯的名称见表2;对应的层状化合物的名称为某溴基酰胺(或酯)丁烯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例如:对应表2中的1号化合物名称为2-溴乙酰胺戊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结构为:
(G)溴基酰胺(或酯)类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化学式:-SiO1.5C3H6NHCOC3H6CORBr,R的种类及对应的溴代酰氯的名称见表2;对应的层状化合物的名称为某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例如:对应表2中的1号化合物名称为2-溴乙酰胺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结构为:
2.一种具有规则排列溴基的有机-无机复合层状化合物(A)、(B)、(C)、(D)、(E)、(F)、(G)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已经合成的带有规则排列氨基的有机-无机复合层状化合物同溴代酰氯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或用带有规则排列酰氯的有机-无机复合层状化合物同溴代胺或溴代醇进行酰胺化或酯化接枝反应,从而得到稳定的,具有规则排列溴基的有机-无机复合层状化合物。层状化合物(A)、(B)、(C)、(D)、(E)、(F)、(G)各自的制备过程和反应步骤如下:
A.溴基酰胺类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A)的制备;
(a)事先制备好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十二烷基硫酸钠溶解于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对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接着缓慢滴加盐酸溶液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到2~3,并且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2天进行溶胶-凝胶过程;最后抽滤,分别用去离子水、乙酰洗涤,真空干燥得到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
其分子式为:-SiO1.5C6H4NH3C12H25OSO3
结构为:
(b)将溴代酰氯(种类见表1)同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溴代酰氯(种类见表1)的THF溶液中,加热至50℃至70℃,磁力搅拌5小时;最后抽滤,用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溴基酰胺类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A)(种类见表1);
其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SiO1.5C6H4NH3C12H25OSO3+BrRCl—→-SiO1.5C6H4NHRBr
R的种类见表1
B.溴基酰胺类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B)的制备;
(a)事先制备好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十二烷基硫酸钠溶解于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接着缓慢滴加盐酸溶液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到2~3,并且在室温下磁力搅拌14天进行溶胶-凝胶过程,最后抽滤,分别用去离子水、乙醇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到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分子式为:-SiO1.5C3H6NH3C12H25OSO3
结构为:
(b)将溴代酰氯(种类见表1)同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溴代酰氯(种类见表1)的DMSO溶液中,加热至50℃至70℃,磁力搅拌5小时;最后抽滤,用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溴基酰胺类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B);其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SiO1.5C3H6NH3C12H25OSO3+BrRCl—→-SiO1.5C3H6NHRBr
R的种类见表1
C.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C)的制备;
(a)事先制备好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同上述的A中的(a)步骤;
(b)将丁二酸酐同上述的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丁二酸酐,加热至50℃,磁力搅拌1天;最后抽滤,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对羧酸基丙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其化学式为:-SiO1.5C6H4NHCOC2H4COOH,结构为:
(c)将二氯亚砜同上述的对羧酸基丙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羧酸基丙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亚砜,加热至50℃,磁力搅拌3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对酰氯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其化学式为:-SiO1.5C6H4NHCOC2H4COCl,结构为:
(d)将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同对酰氯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酰氯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的无水DMF溶液中,加热至50℃至70℃,磁力搅拌5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C)(种类见表2);其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SiO1.5C6H4NHCOC2H4COCl+BrR—→-SiO1.5C6H4NHCOC2H4CORBr
R的种类见表2
D.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D)的制备;
(a)事先制备好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同上述的B中的(a)步骤;
(b)将丁二酸酐同上述的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吡啶中,然后加入丁二酸酐,加热至60℃,磁力搅拌1天;最后抽滤,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羧酸基丙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其分子式为:
-SiO1.5C3H6NHCOC2H4COOH,结构为:
(c)将二氯亚砜同上述的羧酸基丙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羧酸基丙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亚砜,加热至50℃,磁力搅拌3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酰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SiO1.5C3H6NHCOC2H4COCl,结构为:
(d)将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同酰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酰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的无水DMF溶液中,加热至50℃至70℃,磁力搅拌5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溴基酰胺(或酯)类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D);其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SiO1.5C3H6NHCOC2H4COCl+BrR—→-SiO1.5C3H6NHCOC2H4CORBr
R的种类见表2
E.溴基酰胺(或酯)类丁烯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E)的制备;
(a)事先制备好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同上述的A中的(a)步骤;
(b)将丁烯二酸酐同上述的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丁烯二酸酐,加热至50℃,磁力搅拌12小时;最后抽滤,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对羧酸基丙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SiO1.5C6H4NHCOC2H2COOH
结构为:
(c)将二氯亚砜同上述的对羧酸基丙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羧酸基丙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亚砜,加热至50℃,磁力搅拌3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对酰氯丁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SiO1.5C6H4NHCOC2H2COCl
结构为:
(d)将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同对酰氯丁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酰氯丁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的无水DMF溶液中,加热至50℃至70℃,磁力搅拌5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溴基酰胺(或酯)类丁烯酰胺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E);
其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SiO1.5C6H4NHCOC2H2COCl+BrR—→-SiO1.5C6H4NHCOC2H2CORBr
R的种类见表2
F.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类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F)的制备;
(a)事先制备好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同上述的A中的(a)步骤;
(b)将戊二酸酐同上述的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分散在THF中,然后加入戊二酸酐,加热至50℃,磁力搅拌1天,最后抽滤,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对羧酸基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SiO1.5C6H4NHCOC3H6COOH
结构为:
(c)将二氯亚砜同上述的对羧酸基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羧酸基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亚砜,加热至50℃,磁力搅拌3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对酰氯戊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SiO1.5C6H4NHCOC3H6COCl
结构为:
(d)将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同对酰氯戊酰胺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对酰氯戊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的无水DMF溶液中,加热至50℃至70℃,磁力搅拌5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类对苯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F);其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SiO1.5C6H4NHCOC3H6COCl+BrR—→-SiO1.5C6H4NHCOC3H6CORBr
R的种类见表2
G.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类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G)的制备;
(a)事先制备好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同上述的B中的(a)步骤;
(b)将戊二酸酐同上述的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进行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层状化合物分散在吡啶中,然后加入戊二酸酐,加热至60℃,磁力搅拌1天,最后抽滤,用乙醇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羧酸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分子式为:SiO1.5C3H6NHCOC3H6COOH
结构为:
(c)将二氯亚砜同羧酸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羧酸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亚砜,加热至50℃,磁力搅拌3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酰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
其化学式为:-SiO1.5C3H6NHCOC3H6COCl
结构为:
(d)将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同酰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其反应过程及步骤如下:将酰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种类见表2)的无水DMF溶液中,加热至50℃至70℃,磁力搅拌5小时;最后抽滤,用二氯甲烷洗涤,真空干燥,最终得产物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类丙基氧化硅层状化合物(G);其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SiO1.5C3H6NHCOC3H6COCl+BrR—→-SiO1.5C3H6NHCOC3H6CORBr
R的种类见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4000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