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方法和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039805.1 | 申请日: | 2008-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 发明(设计)人: | 徐吉元;项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项敏 |
| 主分类号: | F16L55/175 | 分类号: | F16L55/17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2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传输 管道 接头 堵漏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泄漏检测和堵漏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家用的供气(燃气)管路由于用气设备的位置设置不同,通常具有较多的接头,这些输送管路和接头部位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特别是接头部位,其密封结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或密封带)容易老化而造成一定的气体泄漏现象,这样就容易对室内的居民造成健康甚至生命威胁。
目前,针对供气管路泄漏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感知,当人们通过嗅觉感知到有燃气异味时,就可以初步判断为有气体泄漏,并可以采取下一步措施。针对燃气管路泄漏的下一步解决措施包括:泄漏位置的判断和堵漏处理,现在最常用的堵漏处理方法就是更换管路或接头。由此可见,现有的方法主要具有如下缺点:
1、气体泄漏的检测主要依靠人体感觉器官感知来判断,这种方式对于一些幼儿或嗅觉器官有障碍的人来说,往往难以实施。
2、当人们初步感知到气体泄漏时,还需要进一步排查具体的泄漏部位,操作比较复杂,而且准确性难以保证。
3、当排查到具体泄漏位置时,通常需要更换管路或接头才能解决泄漏问题,不但操作麻烦,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不具备操作技术,只能关闭总阀等到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后,才能重新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方法和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进一步简化了接头泄漏检测的流程并可以根据泄漏情况和部位自动实施堵漏操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管接头部位封闭在一个空间内,并通过气体探测器探测接头是否有漏气情况;
步骤二:若气体到漏气情况,将相关信息传送到DSP进行处理;
步骤三:DSP发送信号开启向封闭空间内喷射发泡堵漏材料的装置阀门。
所述的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步骤二中,若检测到漏气情况,同时通过DSP启动报警装置。
一种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装置,用于实施如上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将管接头封闭在内的壳体,该壳体通过输送管连接一发泡堵漏材料存放容器,输送管上设有一控制阀;该壳体内还具有一气体探测器,该气体探测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DSP的信号输入端,该DSP的信号输出端则连接上述的控制阀的信号输入端;该壳体上还具有一进气管,该进气管上也具有一控制阀,该控制阀的信号输入端连接DSP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的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泡堵漏材料是聚氨酯发泡材料。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使用时,可以自动检测气体传输接头中泄漏的位置,并自动实施堵漏操作。
2、本发明通过发泡堵漏材料堵漏的方式,与现有的更换管路的方式相比,操作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管接头;
2-壳体;
3-输送管;
4-发泡堵漏材料存放容器;
5-控制阀;
6-气体探测器;
7-DSP;
8-进气管;
9-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体传输管道接头堵漏装置。如图所示:它包括一将管接头1封闭在内的壳体2,该壳体2通过输送管3连接一发泡堵漏材料存放容器4(发泡堵漏材料是聚氨酯发泡材料)。输送管3上设有一控制阀5;该壳体2内还具有一气体探测器6,该气体探测器6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DSP 7的信号输入端,该DSP 7的信号输出端则连接上述的控制阀5的信号输入端;该壳体2上还具有一进气管8,该进气管8上也具有一控制阀9,该控制阀9的信号输入端连接DSP7的信号输出端。
若该管路为煤气输送管路,则该气体探测器6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单气体)SUMMIT770,DSP 7采用DSP TMS320C31.
使用时,先通过气体探测器探测接头是否有漏气情况;若气体到漏气情况,将相关信息传送到DSP进行处理;DSP发送信号开启向封闭空间内喷射发泡堵漏材料的装置阀门,并同时打开进气管的阀门,这样一来,发泡堵漏材料就可以迅速堵塞泄漏之处。
作为一种更好的方式,若检测到漏气情况,同时通过DSP启动报警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项敏,未经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项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