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银点铆接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9751.9 | 申请日: | 200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5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卫少克;朱国晨;聂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H11/06 | 分类号: | H01H11/06;B21J15/32;B21J15/16;B21J15/38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褚 竺 |
地址: | 2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铆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铆接机,特别是一种专门用于铆接特定制品的铆接机。
背景技术:
在电器元件中,触点是常见的结构件,其结构特点是银点装配在电器接触片 (如铜质导电片)的预制孔中,再以铆接的方式将银点固定在接触片上,这类制 件的特点是适用范围极广,制件的数量极大,而银点的尺寸很小,长期以来,银 点和电器接触片之间的装配作业,都是以工作机构结合大量的手工劳动来完成, 普遍采用的有下列两种装配方式:
采用现有的压机并辅以模具送料,上料和下料均由人工操作完成,其中操作 过程中银点和接触片上小孔的定位对中是一大难点,虽然有模具引领,但仍依靠 手工辅正,而银点的尺寸很小,给操作者带来很大困难,显然每次铆合过程所需 的操作时间较长,不仅生产效率极低,而且劳动强度也较大,制件的操作成本也 随之上升,同时,在压机操作过程中,人手随时伴有相应的动作,极易造成人身 伤害,很不安全;
采用精密分度盘加压机的装配方式,由于精密分度盘的使用,银点和接触片 小孔之间的对中定位条件得到改善,但精密分度盘的上料操作和压机的铆合行程 是分别由人工实现其工序的配合和连接,显然,精密分度盘和压机的动作协调同 步是依靠操作者的技能来保证,如要获得较快节奏的操作和较高质量的制品,必 须由较高技术的操作者完成,其相应加工成本随之上升,如由一般操作者完成, 人为因素使工作配合容易失控,同时,相应的劳动强度仍然较大,因此生产效率 提高不明显,生产成本仍然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银点铆接机,它能大大提高银 点与接触片铆接的生产效率,同时能保证制品具有良好质量,并能明显降低操作 者的劳动强度。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银点铆接机包括有框架、压头 组件、银点下落机构和振动料斗,在框架上设置有铆接机的各部分组件,银点下 落机构和振动料斗对接,其特点是:银点铆接机构设置有电动的凸轮摇臂机构, 凸轮摇臂机构的凸轮轴上固设的凸轮顶持有摇臂的一端,凸轮轴的轴伸端连接有 定传动比机构,定传动比机构连接有分度机构,分度机构的分度盘对应有银点下 落机构的导轨,凸轮摇臂机构的摇臂的另一端驱动连接有压头组件。银点铆接机 的振动料斗进给银点至银点下落机构,并沿该机构的斜置轨道使银点藉其重力依 序准确地落入分度盘的银点定位点,随着电动的凸轮轴旋转,每转一周,凸轮顶 持摇臂摆动一次并驱动压头作一次铆压动作,而凸轮轴和定传动比机构及分度机 械呈机械驱动连接,分度机构的分度盘转动和摇臂带压头移动是机械同步,即在 分度盘每转一个定位点,摇臂带动压头作一次铆合动作。
本发明采用送料分度盘和压头机械联动的技术方案,用精密分度盘将银点精 确地送到压头下,压头能精确地压装,并辅以银点下落机构的准确限、放设计、 银点能自动地进入分度盘的预设定位点,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设备的缺陷,不仅能 大大提高生产率,同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能明显地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银点铆接机正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B向视图。
图5是图3中间歇机构轴侧示意图。
图6是图1中银点下落机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后视图。
图8是图6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9是图6的动作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银点铆接机包括有框架1、凸轮摇臂机构2、分度机构3、银 点下落机构4、振动料斗5、定传动比机构6,在框架1上设置有铆接机的各部 分组件。
凸轮摇臂机构2包括有凸轮轴21、凸轮22、滚子23、摇臂24、电机25、 压头组件26,如图3、4所示,其中:
凸轮轴21是铆接机主要动力传动件,凸轮轴21由一组滚动轴承支承在框架 1的轴承座上,在二轴承间设置有凸轮22,凸轮轴21一端驱动连接有电机25, 其另一端是驱动连接有定传动比机构6的主动轮61;
凸轮22,其结构可和凸轮轴21制成一体,也可为组合式,凸轮22的成型 曲面应制成保证铆压动作平稳有效,该曲面和滚子23呈滚动接触应具有耐磨损 的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7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