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VQC的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39672.8 | 申请日: | 200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5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梁卢鸿;李承耀;张勇;王卫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思南电力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G05F1/7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章蔚强 |
地址: | 20110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电站 综合 自动化 系统 vqc 优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VQC (电压无功功率控制)的优化方法。
技术背景
目前,对于变电站VQC(电压无功功率控制)控制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方式一:主变有载调压、电容器综合控制;
方式二:主变有载调压自动控制,电容器停用;
方式三:主变有载调压手动控制,电容器自动控制;
方式四:主变有载自动控制,电容器定时控制;
方式五:主变有载调压手动控制,电容器定时控制。
针对VQC(电压无功功率控制)的第一种方式,即主变有载调压、电 容器综合控制方式,在变电站实际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入下:
于深夜低负荷与低无功的原因,变电站系统往往偏高于上限 (10.6KV),无功功率游移于下限(0Mvar)附近而使运行轨迹进入“1区”。 “1区”按“先切后降”的动作方式,当甲,乙组电容器都切掉时时发出 有载“降”档的指令,于是,往往降幅大于0.1KV而越过“6区”进入“8 区”。“8区”按“先切后升”定义,也因无电容可切而发出有载“升” 档的指令,从而出现往复于“1-8区”之间的电压振荡,最后在短时间内 设备动作次数达到设定的“日动作限值”(例如限值为20次),使VQC“总 闭锁”启动,VQC停止了调节,此时的被控电压便处于失调状态。显然, 电压失调将导致“电压合格率”统计指标的下降。
按照典型的17区控制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在8区中要进行切切电容器 和升分接头的指令,可是正是由于8区的升分接头的指令造成了实际系统 电压在1区和8区的反复震荡,同时我们也认为在8区的电压已经是一个比 较理想的电压值,没有必要再进行电压的调节,一味的追求无功反而会造 成对系统电压的影响。
针对VQC(电压无功功率控制)的第二种方式,即主变有载调压自动 控制,电容器停用的控制方式,在变电站实际运行中发生的问题入下:
当系统电压处于7区时,按照方式二VQC发出降分接头的指令,但是 经过调节后,电压直接跨过9区落到了16区;在16区时VQC发出升分接头 的指令,经过动作后,电压又落回7区,从而形成了在7区和16区之间反复 震荡,系统电压不停的波动,最后当达到日有载动作次数20次后,VQC闭 锁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变电站综合自动 化系统VQC(电压无功功率控制)的优化方法,它优化了主变有载调 压、电容器综合控制的方式以及主变有载调压自动控制、电容器停用的 控制方式,对现有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VQC进行了完善,综合效 果好。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VQC的 优化方法,用于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VQC控制方式中的主变有载 调压、电容器综合控制的方式以及主变有载调压自动控制、电容器停用 的控制方式进行优化,所述的主变有载调压、电容器综合控制方式是对 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和电容器的控制,所述的主变有载调压自动控 制、电容器停用的控制方式是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进行控制,该两 控制方式均通过十七区图控制策略进行控制,所述的十七区图由纵坐标 为电压U、横坐标为无功功率Q在第一象限中构成的坐标,将该区域 分为17个,分别为1~17区,其中,9区为系统电压无功功率满足运行 要求,其中,
当采用主变有载调压、电容器综合控制的方式时,当无功功率的 运动轨迹进入17区中的1区时,1区按先切电容器,后降分接头的动 作方式动作,17区中的8区按切电容器的动作方式动作;
当采用主变有载调压自动控制、电容器停用的控制方式时,1至5 区位于坐标的上部区域,6至12区位于坐标的中部区域,13至17区位 于坐标的下部区域,当电压U落在中部区域时,即落在6至12区时, 不做任何操作,即系统电压无功功率满足运行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思南电力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未经上海思南电力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96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致变色元件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