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37763.8 | 申请日: | 200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6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殷尧其;董陈卫;徐越;韩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阿尔西空调系统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00 | 分类号: | F24F3/00;F24F5/00;F24F12/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006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回收 冰蓄冷 集中 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特别是一种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集中式空调系统主机以蒸汽压缩式为主,运行时消耗大量的电能。在一个项目中,空调系统用电的费用占了这个项目总用电成本的大部分,所以对集中式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很大的。
请参阅图1,它是现有的蒸汽压缩集中式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主要由蒸汽压缩式空调主机A、水泵B、冷却塔C、末端设备D、自动控制E等部件;由风系统、水系统连接而成。蒸汽压缩式空调主机A运行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水系统,由冷却塔向大气环境释放废热。
一般办公楼和商场等集中式空调系统都是在白天使用,使用时段正处于电网供电高峰时节,空调系统用电是造成电网峰值负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目前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情况下,提高空调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是十分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主要解决现有集中式系统节能的技术问题,采用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有效的利用了空调主机运行时产生的废热,合理的避让用电高峰“削峰填谷”降低运行电费,降低了电网的峰值负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它由蒸汽压缩式空调主机1、热回收器7、水泵2、冷却塔3、末端设备4、蓄冰装置5、自动控制6、膨胀箱8部件组成;并由风系统、水系统连接而成。
所说的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系统中加入热回收器后,利用压缩机排气的冷凝热加热热回收器内的水,使得水温升高,从而获得有用的热水(35~45℃水温)。同时强化了制冷剂气体的冷凝热释放,改善了冷凝条件;依靠自动控制来控制压缩机组的冷凝压力,以保证获得冷凝热的同时,维持最佳的冷凝压力。
所说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晚间低价电空调主机作蓄冰运行,到白天用电高峰时,减少空调主机的开启,靠释放蓄冰冷量维护空调系统的运行。从而降低了空调运行的电费。
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采用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有效的利用了空调主机运行时产生的废热,合理的避让用电高峰“削峰填谷”降低运行电费,降低了电网的峰值负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发明可用多种形式的集中式空调系统中,如办公楼、商场和某些工厂的工艺性空调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集中式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它是本发明一种带有热回收的冰蓄冷集中式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它由蒸汽压缩式空调主机1、热回收器7、水泵2、冷却塔3、末端设备4、蓄冰装置5、自动控制6、膨胀箱8、热水箱9部件组成;并由风系统、水系统连接而成。
所说的热回收器,其特征在于:系统中加入热回收器后,利用压缩机排气的冷凝热加热热回收器内的水,使得水温升高,从而获得有用的热水(35~45℃水温)。同时强化了制冷剂气体的冷凝热释放,改善了冷凝条件;依靠自动控制来控制压缩机组的冷凝压力,以保证获得冷凝热的同时,维持最佳的冷凝压力。
所说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晚间低价电空调主机作蓄冰运行,到白天用电高峰时,减少空调主机的开启,靠释放蓄冰冷量维护空调系统的运行。从而降低了空调运行的电费。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阿尔西空调系统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阿尔西空调系统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377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重型车辆轮胎
- 下一篇:光学活性的酯类化合物及其在芳香组合物中的应用